搜索
苏好学的头像

苏好学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7/05
分享
《“骂”社火》连载

第二十九章

刚入农历九月,苏西章的咳嗽病就严重了,再加上他也喜欢抽旱烟,天气稍微一凉,他一吸凉气,就开始咳嗽。

家里人原以为这是老毛病了,他顶顶就过去了,这事没有人放在心上。就连他老婆只知道早晨天凉,少出门,等太阳出来了,天暖和就没事了;另外把他的烟袋收了,不让他抽烟。

收秋后,他咳嗽的更厉害了,最后发展成浑身疼,连炕都下不来。于是写信让自己唯一的儿子——苏景荣回家,他想看看儿子。

苏景荣,西常村东头苏西章家的唯一的儿子。他身材魁梧,手大掌厚,四方脸,浓眉大眼,天生的一副军人气质。儿子一身笔直的卡尼戎装,身跨中正剑,魁梧威严,车站派专车把他送到家门口。

在炕上躺着的苏西章,一听到儿子回来了,病好像好了,竟要从炕上起身跑到院子里去接儿子,家人连忙搀扶着他。

一进院门,儿子就看见被人搀扶着的老父亲,迅速奔向前。儿子虽然是现代军人,但见到老父亲,依旧是跪地磕头。

苏西章老泪纵横,扶起儿子,苏景荣说:“儿子不孝,不能在身边侍奉双亲,父亲有病,也不能端茶送药......”

“自古忠孝难两全,我儿现在是国家的军人,应以国家的需要为重。我虽然有病,是小事,家里有其他人照顾,你在外不用担心,一门心思学好本事(土语,本领)就行。”

说完,立刻吩咐厨房给儿子做饭,他们一家到屋子里说话。

自己的身体,自己心里有数,趁着头脑还清楚,苏西章把家里的房、地,与亲戚的往来账目等等都给儿子一一作了交待,还要儿子在自己活着能看到,把婚结了,好歹给家里留个后;最后连自己家的耍社火的“过梁秋”杆的拴法都交代了,还给儿子特别交代:无论到何时,这杆不能毁了,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苏西章交代完所有的事,没有过几天,最后拉着儿子的手微笑而去。临走时,他心里高兴,儿子出息了,比自己一定干的好,因为县政府也来人探望过他的病,并且送了药和钱,儿子也和本家的苏益民一样,在县里有名望。

苏景荣处理完父亲的丧事没有几天,周围村里就传来要过队伍,俗话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队伍从村里过去了,村里的东西就都没有了。更可怕的是,队伍还要抓老百姓充当劳役,为部队运送物资,所以村民纷纷带着家小外出躲避。

景荣妈劝儿子也出去躲躲,免得被部队抓走了,自己就这么一个儿子,要使回不来就麻烦了。

苏景荣非但没有惊慌失措,更没有慌着逃走,而是从容淡定的、微笑着对母亲说:“没事,没事,只要我在,不说咱家没事,就连咱村子、周围的村子都没事,该干啥干啥,不要惊慌,你放心吧!”

他让人在西常村的村口搭一个木架子,把自己的军装挂上去,连同那把中正剑也挂到架上,回头给村里人说,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要躲避,大家放心,像平常一样,该干啥干啥,没事的;若谁家东西真的被部队拿走了,找苏景荣,由他来给你补上。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既然苏景荣夸下海口,想必有止住部队乱抢乱拿的办法,但村里的老百姓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一个年轻后生,正在上军校的学生能有多大能耐,又不是队伍里的大官,能管住别的部队......于是该藏的东西都藏起来,该跑的人都跑了,该躲起来的人也都躲起来了。

没过多长时间,乱糟糟的部队就来到村口。眼明的兵,远远地发现村口挂的衣服和那把佩剑,部队立刻就停了下来,把村口挂中正剑的事报告了长官。

一会儿功夫,部队的长官到队伍前指挥整理军容,正步前行走过村子,整个队伍,竞没有一个当兵的斜视村子。

部队过了村子,在轩辕泉边驻扎下来。兵营外有站岗的,当兵的都住在营房里,没有外出的现象。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偶尔有当兵的出营,见了村里的人问话,还发一支香烟,就像见了自己的亲人一样热情;部队到村里买东西,都给钱,根本不像传言的哪样:当兵的到处烧杀抢掠,比土匪还可怕。

这次,村里过兵,老百姓真有点纳闷!

在这个偏僻的村子里有正规军的衣服,尤其是有中正剑的情况,部队的长官感觉到很惊讶,一定是村里出了国军正规队伍里的大官,要不哪来的中正剑,中正剑可是中央军中底细的标志,任何一支部队都惹不起呀!

于是派人到村里打听清楚:西常村里有两个黄埔军校的在校生,刚好在校生苏景荣有事,现在家中。

打听清楚了,于是长官带上东西,先到苏景荣家里慰问,并邀请苏景荣到军营里训话。

随后又到雷殿甲家里慰问,得知雷殿甲的哥哥是医生,邀请雷大夫到军营给士兵们看病,还特意在雷家药铺购买了许多药材。

部队真如苏景荣所说,从东西常村、东坡村等附近村里经过,都秋毫无犯,并且过去没有多远,就把原来在附近村里征集的民工全部放回,破天荒的每人还发放了一块现大洋的路费。这些放回来的村民回家后,纷纷到苏景荣家来致谢,有的人还磕头认苏景荣的母亲为干娘,愿意为她老人家养老送终,有的人还说从今往后只要到农忙季节,他就会来家里干活,一直到终了。因为他们都知道,被部队的征集的民工有哪个能活着回来!

苏景荣一开年就要回学校了,他母亲、新婚的妻子把他送到火车站。母亲叮嘱他在外要小心照顾自己,确保安全归来;妻子还告诉他,自己怀了孩子,要他抽时间回来看看。但自古大丈夫许国,何来儿女情长。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苏景荣在家庭、事业上,选择了事业,选择了投身报国。面对着生养自己的家乡,面对着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亲人——母亲,面对着新婚不久、柔情似水的妻子,苏景荣还是整了整军装,强忍着泪水,头也不回的走了。

这一走,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回家乡,从此,再也没有他的音讯。而他的妻子,则为苏家生下了一脉香火——一个男孩子,取名苏忠義。

而西常村里的另一个黄埔军校生——雷殿甲,解放后还回来过,他是参加了傅作义领导的北平起义,平安的活了下来。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