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扈金荣的头像

扈金荣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9/06
分享
《江流铸:松花江上的工业密码》连载

第三十七章 云船记(3下)

六月下旬,厂里突然通知要全面清查国有资产,要求所有部门立即停止对废旧设备的取用。更严重的是,审计组发现项目组使用的场地属于"待处置资产",要求立即清空。

小张气愤地说:"这是故意的!"明明那么多空置厂房,偏偏要赶我们走!"

江远航找到李建国理论,得到的却是冰冷的回应:"江工,这是上面的决定,我也无能为力。要我说,你们那个项目本来就太理想化,现在停下来对大家都好。"

无奈之下,江远航只能求助母亲。林晓梅听后沉默良久说:"看来,是时候让你们的项目'走出去'了。"

在林晓梅的协调下,项目组搬出了厂区,在松花江畔的一个废弃码头安了家。这里曾经是中东铁路的货运码头,如今已经荒废多年。没有厂房,他们就在露天工作;没有电力,他们就自购发电机。

条件的艰苦反而激发了团队的创造力。在江风的吹拂中,在夕阳的映照下,一个个铝饭盒服务器被组装完成。老码头重新焕发出生机,成为了技术创新的热土。

但最大的挑战来自技术本身。由于使用的是老旧元件和自制设备,系统稳定性一直是个难题。特别是区块链节点之间的同步问题,始终得不到彻底解决。

一个闷热的夜晚,系统再次出现大规模故障。

就在这时,服务器突然发出一阵刺耳的警报声。屏幕上的数据流开始混乱,节点同步误差急剧扩大。

王璐立即判断。

"是地磁场干扰!松花江今晚有大潮,影响了我们的老旧设备。"

她迅速坐到电脑前,修长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江远航注意到,她今天扎了个简单的马尾,几缕发丝被汗水黏在颈侧,在显示器的蓝光映照下显得格外动人。

"需要我做什么?"江远航收敛心神问道。

"帮我记录波动数据。这种自然干扰其实很有规律,如果我们能摸清模式,反而可以化弊为利。"

就这样,两人在闷热的棚屋里工作到天明。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帆布棚顶的缝隙洒进来时,他们终于找到了地磁场波动的规律。

王璐兴奋地指着屏幕上的波形图。

"看这里。潮汐引起的磁场变化就像心跳一样有规律。如果我们把数据同步放在波谷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减少干扰。"

江远航不禁赞叹:"你真厉害。我在英国读书时,教授们遇到这种问题只会想着升级硬件"

王璐的脸微微泛红。

"这是老厂区教给我的智慧。我爷爷那辈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搞技术创新的。"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深沉。

"你知道吗,我爷爷曾经说过,真正的创新不是在理想环境下做加法,而是在限制条件下做乘法。"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在江远航心上。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是那种硅谷式的、资源充沛的创新,却忽略了老工业基地特有的在限制中创新的智慧。

****

江远航独自走到江边,望着对岸的万家灯火,内心充满挣扎。也许李建国是对的,在如此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技术创新,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王总工发来的消息:

"远航,记得你外祖母的故事吗?1960年那个冬天,她在零下40度的江面上,用体温融化冻住的油管。有时候,解决问题的不是技术,是信念。"

江远航豁然开朗。他立即返回临时实验室,召集团队成员。

"我们一直在用现代思维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试试传统智慧?"

他指着铝饭盒说:"这些饭盒之所以能保温,不仅因为铝材导热好,更因为双层结构形成的空气隔热层。我们的区块链节点为什么不能借鉴这个原理?"

在江远航的启发下,团队转变思路,开发出了一套独特的"隔热层同步算法"。这套算法不像传统区块链那样追求实时同步,而是像饭盒保温那样,允许一定的温度差,但保持整体热量的稳定。

奇迹发生了。当新算法部署完成后,系统不仅稳定性大幅提升,能耗还降低了30%。更令人惊喜的是,由于每个节点都允许存在微小差异,系统反而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容错能力。

江远航兴奋地说:"这就是混合创新的力量!不是用数字技术取代传统工业,而是让二者深度融合,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消息传回厂里,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技术人员开始主动接触项目,甚至一些中层干部也私下表示支持。

李建国坐不住了。一个周五的下午,他带着几个人突然来到码头"视察"。

李建国皮笑肉不笑地说:"江总,听说你们搞得不错啊。不过这种野外作业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厂务会研究过了,决定给你们安排个新地方,锅炉房旁边的旧仓库,虽然热点,但总算是个室内场地。"

团队成员面面相觑。谁都知道那个仓库紧邻锅炉房,夏天温度超过40摄氏度,根本不适合放置精密设备。这分明是要把项目逼入绝境。

就在江远航思考如何回应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王总工带着几十个退休工人来了,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工具。

王总工声如洪钟。

"李主任,不劳费心了。这个地方虽然简陋,但通风好,接地气,适合创新。我们这些老家伙商量好了,要在这里给年轻人搭个像样的工作场所。"

不等李建国回应,老师傅们就行动起来。有人测量场地,有人搬运材料,有人开始焊接钢架。短短一个下午,一个简易但功能齐全的棚屋就初具雏形。

李建国脸色铁青,却无言以对。最后只能甩下一句"你们好自为之",悻悻离去。

当晚,在新搭建的棚屋里,项目组举办了简单的庆功会。没有美酒佳肴,只有汽水和花生米,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希望。

江远航举起汽水瓶。

"今天,我们不仅建起了一个棚屋,更竖起了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上写着:创新不问出处,奋斗不分年龄。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每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在热烈的掌声中,王总工悄悄把江远航拉到一边,递给他一个旧笔记本。

"这是我徒弟小刘留下的技术笔记,里面有些想法可能对你们有帮助。他要是知道自己的心血能在新时代发挥作用,一定会很欣慰。"

江远航郑重地接过笔记本。在扉页上,有一行已经褪色的字迹:"相信未来,相信技术改变生活的力量。"

月光洒在松花江上,波光粼粼。江远航知道,最艰难的挑战还没有到来。但他已经不再害怕,因为在他身后,不仅有一个年轻的团队,更有一支经历数十年风雨却依然坚守的工业大军。

六月下旬的松花江畔,暑气蒸腾。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龙航链"项目组正面临最严峻的考验。李建国并没有因为上次的退让而放弃,相反,他使出了最致命的一招——断掉项目的电力供应。

小张擦着额头的汗水,愤愤不平地说:"说是线路检修,分明是故意刁难!"

棚屋里的温度已经超过40度,服务器因为断电而停止运行,团队数月来的心血危在旦夕。

江远航凝视着停止运转的铝饭盒服务器,沉默不语。这些承载着历史与希望的容器,此刻就像老工业基地的缩影,充满潜力却举步维艰。

"江总,要不我们去找林总工想想办法?"有组员建议道。

江远航摇摇头。

"母亲已经为我们争取了太多。这次,我们要靠自己破局。"

就在这时,王总工骑着老式自行车匆匆赶来,车后座绑着一个大工具箱。

"远航,听说他们断电了?走,带我去看看你们那台老炼钢炉!"

在王总工的带领下,团队来到已经废弃多年的第七代炼钢炉前。这座曾经辉煌的工业巨兽,如今静静地矗立在厂区角落,仿佛一个被遗忘的巨人。

王总工轻抚着炉壁,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

"这炉子虽然停产了,但炉体余温还在。咱们工人有句老话:钢水凉了心还热。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江远航若有所悟:"您是说......"

王总工打开工具箱,里面是他珍藏多年的热电转换装置。

"对!用炼钢炉的余温发电!这是我六十年代搞技术革新时研发的,一直没机会实用。现在,是时候让它发挥作用了。"

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团队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能源革命。他们将热电转换装置安装在炼钢炉外壁,利用200多度的炉体余温产生电能。更巧妙的是,他们还设计了一套循环系统,将发电后的低温水流回炉壁冷却,形成持续的能量交换。

王总工看着忙碌的年轻人,感慨地说:"这不仅是在发电,更是在传承。五十年前的技术,在今天焕发了新生。"

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一套独特的"余温供电系统"终于建成。当第一个铝饭盒服务器重新亮起运行指示灯时,棚屋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然而,就在团队庆祝重生之时,另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正在逼近。

李建国得知项目组自建供电系统后,终于撕下了最后的伪装。他带着审计组的人来到码头,出示了一份红头文件:

"经查,你们擅自利用厂区设备进行发电,严重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现责令立即拆除所有设备,接受调查。"

江远航据理力争。

"李主任,这未免太过分了吧?我们用的是废弃炼钢炉的余热,既节约能源又没有安全隐患......"

李建国打断他。

"安全隐患不是你们说了算!"现在马上拆除,否则我就报警了!"

双方僵持之际,林晓梅陪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到了现场。看到这位老人,李建国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小李,还认识我吗?"老人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充满威严。

"老......老厂长?您怎么来了?"

老厂长厉声说道:"我再不来,这点家底就要被你们败光了!1958年,我们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建起这座炼钢炉的时候,为的是什么?是为了有朝一日让它生锈报废吗?"

他转向江远航,目光变得慈祥。

"孩子,你做得对。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的不是墨守成规,而是你们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

****

不久,在老厂长的支持下,项目组不仅保住了供电系统,还获得了使用厂区闲置设备的正式批文。更重要的是,这场风波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和理解"龙航链"项目的意义。

月底前,项目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区块链主网启动测试。然而,就在测试前夜,系统突然出现了一个诡异的问题:节点之间的数据同步总是出现微小误差,尽管不影响运行,却无法达到设计标准。

团队排查了所有可能的技术原因,都无法解决问题。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江远航注意到了一个小细节:误差出现的时间,总是与松花江的潮汐变化吻合。

他恍然大悟。

"我明白了!是地磁场!松花江的潮汐变化引起了地磁场的微弱波动,影响了我们的老旧设备!"

这个发现让团队陷入了新的困境:地磁场变化是不可控的自然现象,难道要为此重建整个系统?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王总工又出了一个主意。

"既然不能改变自然,我们就顺应自然。记得你外祖母当年是怎么解决铆接温差问题的吗?"

在老师傅的提示下,团队转换思路,不再追求完全精准的同步,而是开发出了一套"弹性同步算法"。这套算法借鉴了老一辈工人处理金属热胀冷缩的经验,允许节点之间存在合理误差,通过智能补偿实现整体平衡。

测试结果显示,新算法不仅解决了地磁场干扰问题,还使系统能效提升了20%。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模糊精确"的设计理念,反而使系统更适合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

江远航感慨地说:"这就是东方智慧的优越性。不是机械地追求完美,而是在动态中寻找平衡,在变化中把握规律。"

六月的最后一天,"龙航链"主网正式启动的时刻终于到来。然而,就在启动前两小时,王总工却突发心脏病被送进了医院。

病床前,老人紧紧握住江远航的手,

"远航,不要管我,去完成你们的使命。记住,工业精神就像炼钢炉里的火,看似熄灭了,但只要加上一把柴,就能重新燃起......"

含着泪水,江远航回到了启动现场。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厂里数百名职工自发来到了码头,包括许多曾经持怀疑态度的人。就连李建国也来了,虽然站在人群最后方。

下午3点,启动命令下达。在众人的注视下,江远航按下了启动按钮。一个个铝饭盒服务器依次亮起,数据流开始在区块链中奔腾。大屏幕上,代表着各个节点的光点逐渐连接成网,最终汇聚成一条光明的河流——正是松花江的形状。

"成功了!"棚屋里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人们相拥而泣,多年的坚持和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

就在这时,医院传来好消息:王总工的手术成功了。

老人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龙航链'......怎么样了?"

当江远航通过视频向老人展示运行数据时,王总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好,好啊......这把老骨头,总算没白熬......"

更令人惊喜的还在后面。系统运行一周后,团队在分析数据时发现了一个隐藏的模式:区块链节点之间的数据流动,竟然与1956年厂区最早的生产调度模式高度吻合。那些被认为已经过时的管理智慧,在数字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江远航在项目总结会上说:"看来,创新不是否定传统,而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我们搭建的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在项目组棚屋前,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庆功会。没有领导讲话,没有鲜花掌声,只有一群创业者分享着成功的喜悦。

李建国也来了,还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他那串从不离身的钥匙。

"这是我收藏的老厂区所有门的钥匙,现在交给你们了。"

他略显尴尬但真诚地说:"你们证明了,老厂区需要的不是锁,而是钥匙。打开未来的钥匙"

江远航郑重地接过钥匙串。

"李主任,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钥匙,而是我们大家的钥匙。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支持。"

****

夜幕降临,江远航和王璐来到江边。

江远航的手机响起,是母亲发来的消息:"你外祖母如果看到今天的一切,一定会很自豪。"

江远航回复道:"我们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是的,他心想,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正是老一辈工业人打下的坚实基础,正是这片土地上积淀的工业精神,正是松花江不息的水流,赋予了今天的一切可能。

江远航忍不住问王璐:"你为什么对老厂区有这么深的感情?以你的能力,去北上广发展会有更好的前途。"

王璐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沉默良久。

"我爷爷是‘一五计划’时来的哈尔滨,我爸爸是九十年代下岗潮中坚持留下的技术骨干。记得小时候,爸爸常带我在厂区里玩。"

她又指着那些老设备说:‘这些都是宝贝,总有一天会重新发光。’"

王璐转过头,眼中闪着泪光。

"我相信爸爸的话,也相信这片土地的价值。远航,你知道吗?真正的创新不是抛弃过去,而是让过去在未来重生。"

江远航情不自禁地握住她的手。

"你说得对。谢谢你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就在这时,江对岸突然升起绚丽的烟花——原来那天是哈尔滨之夏音乐节的开幕夜。五彩斑斓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映照在江面上,也映照在两人相视而笑的眼眸中。

****

然而,他们的爱情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不久,王璐接到了深圳一家知名科技公司的高薪offer。

那时江远航努力让声音保持平静。

"我知道你会怎么选择。这是个好机会,你应该去。"

王璐却没有立即回答。她带着江远航来到船舶集团的厂史馆,在一张泛黄的照片前停下。照片上是一对年轻夫妇站在刚建成的炼钢炉前,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王璐轻声说:"这是我爷爷和奶奶。1956年,他们放弃北京的优越条件,自愿来到哈尔滨。当时很多人都说他们傻,但他们说:'哪里最需要我们,哪里就是最好的地方。'"

她转向江远航,目光坚定。

"现在,老工业基地需要我,我需要你。这就是我的选择。"

在项目遇到困难的时刻,是这份爱情给了江远航坚持下去的勇气;在王璐面对人生抉择时,是江远航的理想给了她留下的理由。他们就像并蒂而生的莲花,在老工业基地的沃土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项目成功那天,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江远航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他拿出一个铝饭盒改造的戒指盒,单膝跪在王璐面前:

"这个铝饭盒来自1956年,和你爷爷奶奶一样年纪。我用项目组剩下的材料做了这枚戒指,就像我们的爱情,诞生在老工业基地涅槃重生的火焰中。王璐,你愿意和我一起,继续守护这片我们热爱的土地吗?"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王璐流着泪伸出右手。当那枚用特种钢打造的戒指戴在她手指上时,夕阳的余晖正好照进棚屋,为相拥的两人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

那一刻,所有人都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场爱情的圆满,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从1956年到2017年,从祖辈到孙辈,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坚守。

钢火淬炼爱情,创新延续传承。在松花江畔,一朵并蒂莲正在绽放,诉说着老工业基地最美的春天。

远处,铝饭盒服务器发出的点点星光,与城市的万家灯火交相辉映,仿佛一条新的银河在松花江畔升起。这条银河里,流淌着四代人的梦想,流淌着钢铁与火焰的记忆,流淌着一个老工业基地涅槃重生的希望。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