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扈金荣的头像

扈金荣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9/12
分享
《江流铸:松花江上的工业密码》连载

第四十章 云船记(6上)

6、2019年•智慧江河(夏秋)

2019年的哈尔滨之夏,仿佛注定要被时代铭记。松花江畔的垂柳比往年更加葱翠,在斯大林公园里,老人们摇着蒲扇下棋,孩子们举着马达尔冰棍追逐嬉戏,而在这座城市的心脏地带,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正在涌动。江风裹挟着水的润泽与工业城市特有的钢铁气息,吹拂过正在经历剧变的大地。

就在这个八月,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正式获批的消息,如同一声春雷,炸响在略显沉寂的北国天空,也在哈尔滨船舶集团内部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在哈尔滨船舶集团的顶层会议室里,一场决定未来的会议正进行到关键时刻。江远航站在巨大的电子屏前,白衬衫的袖口随意挽到肘部,露出结实的小臂。屏幕上展示的“智慧江河”数字航运平台规划图,在阳光的照射下有些反光。

“自贸区获批不是终点,而是我们东北老工业基地数字化转型的新起点。”

江远航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手中的激光笔在屏幕上划出一个流畅的弧线。

“我们要打造的不仅是一个航运系统,更是一条数字化的松花江。”

会议室另一端,母亲林晓梅微微颔首。63岁的她穿着深蓝色工装,胸前别着一枚有些褪色的劳模徽章。作为集团总工程师,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项目的分量。

“航儿。”

她习惯这样称呼儿子,即便在正式场合。

“你说的区块链、数字孪生都很美好,但别忘了松花江每年有148天封冻期。冰层之下的数据流,比屏幕上的代码复杂得多。”

这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一个身着深色行政夹克、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几位干部模样的人。

“抱歉来晚了,刚结束区里的自贸区建设动员会。”

来人声音洪亮,自带一种不容置疑的气场。他是新到任的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振业,原工信厅副厅长,现在主抓自贸区数字经济建设。

张振业径直走到江远航面前,伸出宽厚的手掌。

“江博士,久仰。你在英国发表的区块链论文,我们智库都研究过。没想到这么年轻。”

两人的手握在一起,一个掌心带着常年敲键盘留下的薄茧,一个手指有着长期批阅文件形成的凹痕。

“张主任,我们正在讨论‘智慧江河’项目的可行性。”

江远航不卑不亢。

张振业扫了一眼屏幕。

“可行性?自贸区政策就是最大的可行性。国家给了我们先行先试的尚方宝剑,不是让我们来讨论可行性的,是让我们来创造奇迹的。”

会议室的氛围顿时变得微妙起来。

****

傍晚时分,江远航驱车带着母亲来到松花江畔。夕阳把江面染成琥珀色,远处的老江桥静静横卧,桥墩上还留着1932年洪水刻下的水位标记。

“张主任是个实干派,但不太懂技术。”

江远航递给母亲一瓶老汽水,是她年轻时最爱喝的荔枝味。

林晓梅拧开瓶盖,气泡轻微地响了一声:“他懂的是体制。1998年国企改制时,他在市经委工作,经历过阵痛。现在他想在自贸区搞出成绩,可以理解。”

江远航望着江面出神。留学英国时,他曾在泰晤士河边想象过有一天能用自己的技术改变故乡的江河。如今机会来了,却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妈,你还记得我小时候,你带我在江边认船吗?”

林晓梅眼里泛起笑意。

“怎么不记得。你总问为什么我们的船没有外国的好看。”

“那时你说,总有一天,咱们松花江上会跑着世界最好的船。”林远航望着妈妈长满白发的鬓角。

林晓梅喝了一口汽水,甜味中带着些许涩意。

“这话我现在依然敢说。但好船不是画出来的,是一钉一铆造出来的。你的数字江河,也得一砖一瓦地建。”

江边开始起风了,吹得白桦林沙沙作响。母子二人沿着江堤慢慢走着,影子在夕阳下拉得很长。

****

自贸区建设动员大会在哈尔滨大剧院举行。能容纳1600人的剧院座无虚席,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的代表们齐聚一堂。江远航被安排在第三个发言,位置出人意料地靠前。

张振业首先致辞:“自贸区不是政策洼地,而是创新高地。我们要打造的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数字智慧的汇聚...”

江远航悄悄打开手机上的模拟程序,测试着区块链节点在低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忽然,他听到自己的名字。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哈尔滨本土培养的杰出人才江远航博士,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创业,他主持的‘智慧江河’项目,将成为自贸区数字建设的标杆!”

掌声如潮水般涌来。江远航有些措手不及地站起身,他看见母亲在观众席中对他微微点头,眼神中有骄傲,也有担忧。

轮到江远航发言时,他临时改变了准备好的PPT,调出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1953年,哈尔滨船厂建厂初期,工人们在松花江上用人力拖拽船体的场景。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

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

“这是我外婆江雪梅留下的照片。66年前,我们靠人力拉动船舶;今天,我们要用数据驱动航运。”

他切换图片,屏幕上出现复杂的区块链架构图。

“我的团队计划在松花江全流域布设物联网传感器,建立数字孪生系统。这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我们老工业基地的扎实根基”

话没说完,台下站起一位白发老者。

“小伙子,我是电气集团退休的工程师。你说这些新词儿挺好听,但能解决我们东北的实际问题吗?能让我徒弟那样的年轻技术工不往南边跑吗?”

会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江远航。

江远航深吸一口气。

“您问得好。我说一个数字:通过智能航运系统,我们预计能降低30%的物流成本,提高50%的航道利用率。这意味着哈尔滨到俄罗斯的货运时间将缩短20%,这意味着更多企业愿意在东北投资,这意味着—”

他停顿一下,声音有些哽咽。

“意味着像您徒弟那样的年轻人,不用离开家乡也能实现价值。”

掌声再次响起,这次更加热烈持久。老工程师缓缓坐下,眼中闪着光。

会后,张振业把江远航叫到休息室。

“远航啊,今天的发言很好,既有高度又有温度。区里决定,‘智慧江河’项目列入自贸区重点工程,首批扶持资金下周到位。”

江远航正要感谢,张振业接着说:“但是,时间不等人。市委要求,年底前要看到初步成果,明年夏天要实现试运行。有没有困难?”

江远航在心里快速计算着时间表。区块链底层开发至少需要半年,传感器布设要跨整个封冻期,数字孪生建模... ...

“有困难,但可以克服。”最终他这样回答。

张振业满意地拍拍他的肩。

“要的就是这个劲头!需要协调什么部门,直接找我。但是……”

他话锋一转。

“项目宣传要跟上。央视记者下周要来采访,你要准备好。”

送走张振业,江远航独自站在剧院的落地窗前。夜幕下的哈尔滨华灯初上,松花江成了一条黑色的缎带,静静穿过城市。

手机震动,是母亲发来的消息:“回厂里一趟,有好东西给你看。”

****

哈尔滨船舶集团的旧厂房里,林晓梅打着手电筒,领儿子走到一个布满灰尘的角落。这里堆放着许多老旧设备,像是一个被遗忘的博物馆。

林晓梅擦拭着一台锈迹斑斑的机器。

“这些都是宝贝。1954年苏联援建时的老机床,精度到现在都不输新设备。”

她走到一个木箱前,示意儿子帮忙打开。箱子里整整齐齐码放着几十本泛黄的工作日志,最上面是一本红色封面的笔记。

林晓梅轻轻拿起那本笔记。

“这是你外婆江雪梅留下的。1962年,她用这台机床加工出了第一个国产船舶零件。”

江远航小心翼翼地翻开笔记,娟秀的钢笔字迹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数据,页边还画着精巧的示意图。在某一页的角落,他看见一行小字:“今日实验再次失败,但想到大川爹说的‘江水流不尽’,便又有了力气。”

林晓梅指着厂房深处。

“这些老设备、老资料,都是我们数字化转型的底气。你外婆那代人靠双手打造了东北工业的基石,你这一代人要用数据创造它的未来。”

江远航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连接感,不是通过光纤或无线信号,而是通过某种更深层的东西,把他与这片土地、这条江河紧密相连。

那一夜,江远航在老厂房里待到很晚。他用手电筒照亮那些沉默的机器,仿佛能听到它们曾经轰鸣的声音。在一台铣床后面,他发现了一个铝制饭盒,里面竟然整整齐齐放着几十年前的车刀和量具。

饭盒盖上刻着一行小字:“为共和国造好船—哈尔滨船舶厂全体职工 1955.10.1”

他拍照发给团队的技术群:“兄弟们,看看我们找到了什么!这就是我们要传承的精神!”

****

江远航坐在集团主楼办公室的桌前,指尖还残留着刚刚翻阅自贸区总体方案时的触感。夕阳的金辉洒满江面,波光粼粼,一如他此刻难以平静的心潮。窗外,熟悉的城市天际线似乎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远处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已然铺开。

“看什么呢,这么入神?”

一声轻柔的询问打断了他的思绪。

未婚妻王璐端着两杯刚泡好的绿茶走进来,将其中一杯递给他。她是集团大数据中心的技术骨干,戴着一副无框眼镜,眼神聪慧而沉静,利落的短发显得十分干练。两人相识于“龙航链”项目的攻坚阶段,从技术争论到心灵契合,共同走过了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

“看未来。”

江远航接过茶杯,指尖不经意地触碰到王璐的手,两人相视一笑。

他指着窗外。

“璐璐,你看那片区域,划入自贸区了。总部刚开完会,要求我们‘龙航链’项目组立刻整合资源,打造一个面向整个黑龙江流域的‘智慧江河’数字航运平台。这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王璐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眼神也变得灼热。

“我看了方案,力度很大。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建设中俄数字经济合作中心……远航,我们以前很多不敢想、不能做的技术构想,现在有了政策的东风!”

她顿了顿,语气略带调侃,却充满支持。

“看来,咱们原定婚期,又得往后挪了?江大博士又要开启‘工作狂’模式了。”

江远航闻言,脸上掠过一丝愧疚,伸手紧紧握住王璐的手。

“对不起,璐璐,只是这机会太难得了。它不仅仅是一个项目,它可能真正改变这条江的命运,联通更广阔的世界。我……”

王璐反握住他的手,打断了他的道歉,笑容温暖而坚定。

“行了,我认识你的时候,你就是冲着改变这条江来的。我选择你,也是选择了这份注定忙碌的使命。婚礼可以等,但东北振兴、龙江发展的机遇不能等。我们一起做。”

简单的“我们一起做”五个字,重若千钧。这一刻,办公室里的温情与窗外时代大潮的澎湃悄然融合。他们不仅是恋人,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

自贸区获批的消息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这座老工业基地的脉搏。集团内部迅速成立了“智慧江河”项目领导小组,江远航担任技术总负责人,王璐负责数据整合与可视化板块。压力如山崩海啸般袭来:顶层设计、技术攻关、资源协调、时间节点……每一项都考验着这个年轻的团队。

挑战首先来自技术层面。“智慧江河”平台远比“龙航链”复杂,它需要整合航道、船舶、港口、货物、气象、水电调度等多源异构数据,构建全域感知、全程可控的智能航运体系。最大的难点在于数据的实时性与准确性,以及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对俄乃至东北亚的跨境数据合作。

那段时间,江远航几乎以办公室为家。深夜的项目室里,常常只剩下他和王璐,以及满 whiteboard 上密密麻麻的架构图和算法公式。

“远航,松花江佳木斯段的历史水文数据与实时监测数据存在系统性偏差,直接影响了吃水模型的预测精度。”

王璐指着屏幕上的曲线,眉头紧锁。

江远航果断决定。

“调用母亲她们老一辈工程师手工整理的‘冰情年鉴’进行交叉验证和算法补偿。那些纸质档案上的经验数据,往往是破解模型困境的钥匙。别忘了,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历史的沉淀可以挖掘。”

****

过了几天晚上,江远航面对跨境数据流动的安全协议设计陷入僵局。国际标准与本地化适配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王璐泡了杯浓咖啡放在他手边,轻声建议。

“也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不追求全盘照搬,而是基于自贸区的特殊定位,设计一种‘数据保税’模式?关键数据不出境,算法模型流动,在特定安全沙箱内进行联合计算。就像……就像当年奶奶她们用双层夹舱运物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王璐的话如同闪电,瞬间劈开了江远航脑中的迷雾。

他猛地站起身,激动地抱住王璐。

“数据保税……安全沙箱……妙啊!璐璐,你真是个天才!这不仅是技术方案,更是制度创新的尝试!完全契合自贸区‘先行先试’的精神!”

方案有了,但执行起来依旧困难重重。需要协调的单位遍布全省乃至全国,需要突破的体制机制障碍盘根错节。江远航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坚韧。他带着团队,揣着厚厚的方案书,一次次地奔波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兄弟企业。

有一次,为了争取导航地基增强站在关键河段的布设支持,他在相关单位门口等了整整一下午。对方负责人最终被他的诚意和专业方案打动,不仅特事特办加快了流程,还感慨道:“好久没看到这么有闯劲、有想法的年轻人了。东北的未来,需要你们这样的后生!”

****

江远航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人才短缺。区块链、数字孪生这些新兴技术,在东北的人才储备远远不足。

人力资源总监小李沮丧地放下电话。

"又是一个拒绝的。深圳那边开出三倍薪资,我们根本竞争不过。"

江远航看着墙上贴满的招聘海报,沉默片刻。

"那我们就不跟他们比薪资。比点什么别的..."

第二天,一场特殊的招聘会举行。没有华丽的展台,没有高薪承诺,江远航带着应聘者参观改造中的数据中心,还有船舶博物馆。

江远航的声音在中心里回响。

"在这里,你们触摸的是历史,创造的是未来。在南方,你可能只是又一个程序员;在这里,你将是东北数字化转型的开拓者。"

一个年轻女孩举起手:"江博士,我是哈工大毕业的,现在在杭州工作。我想知道,回来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江远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她走到一台老铣床前。

"这是1954年苏联援建的设备,曾经加工过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客轮零件。”

他启动机床,老旧的齿轮发出沉稳的轰鸣。

"你听,这是工业文明的心跳。在杭州,你听不到这样的声音。"

女孩的眼眶微微湿润。

"我爸爸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过。他说过,每一代人都该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

那天,有十七个年轻人签下了入职协议。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东北子弟,都想要回家。

****

凌晨三点,江远航带着满身灰尘回到办公室,开始起草《基于工业遗产的分布式计算架构设计方案》。窗外,松花江上的晨雾正在聚集,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他知道,这个夏天只是一个开始。前方有无数技术难题等着攻克,有各种关系需要协调,有时间节点需要追赶。但当他看着外婆的笔记和那个锈迹斑斑的饭盒,内心便充满了一种奇异的力量。

江远航打开窗,让江风吹进房间。风中带着水汽和白桦树的清香,也带着这个城市、这条江河的记忆与期盼。

他在方案扉页上写下: “智慧江河,不仅是用数据描绘江河,更是用江河的智慧照亮未来。”

晨光微熹,江面上已经有机动船开始作业。发动机的轰鸣声顺着风传来,像是这座城市强有力的心跳。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