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扈金荣的头像

扈金荣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9/06
分享
《江流铸:松花江上的工业密码》连载

第三十八章 云船记(4)

4、2017年•初试(夏)

八月初,松花江迎来了五十年一遇的丰水期。浑浊的江水裹挟着上游的泥沙奔腾而下,在烈日下泛着铜箔般的光泽。

哈尔滨船舶集团的3号码头上,一场关乎东北老工业基地数字化转型命运的关键实验正在紧张筹备。

江远航站在"新智号"试验船的驾驶舱内,指尖划过触摸屏,最后一次检查着"龙江链"航运系统的各项参数。这套他带领团队历时一年多开发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航运系统,今天将进行首次全流程实船测试。

"各单元最后确认!"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全船。

"北斗定位系统?"

"正常!"

"水文传感器阵列?"

"正常!"

"区块链共识节点?"

"同步正常!"

对讲机里传来各单元技术人员的汇报声,每一个声音都绷得紧紧的。

江远航深吸一口气,望向岸上的观摩区。那里坐着省工信厅的领导、投资方代表,还有几位特殊嘉宾——母亲林晓梅请来的老船工顾问团。老人们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胸前别着年代久远的奖章,正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这艘充满现代科技感的试验船。

"开始测试!"江远航下达指令,声音在江面上传得很远。

试验船缓缓离港,沿着预定的测试航道向上游驶去。初时一切顺利,观摩区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船舶位置、航道水深、水流速度等数据,所有信息都通过区块链节点实时同步到岸基数据中心。

江远航通过视频链路向观摩区讲解:"各位领导请看,这就是区块链技术的优势。每个数据块都经过加密验证,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完全可以解决传统航运中的数据安全问题......"

话音未落,意外突然发生。

大屏幕上的数据突然开始剧烈波动,船舶定位飘忽不定,水文传感器传回的数据完全失真。更严重的是,区块链节点开始出现大面积不同步现象。

"怎么回事?"投资方的张总第一个站起来,脸色阴沉。

江远航快步走向主控台。

"报告情况!"

技术人员的声音带着慌乱。

"强电磁干扰!信号强度超出预期三倍以上,我们的抗干扰方案完全失效了!"

就在这时,一位老船工突然开口:"这个点,应该是快到老发电厂那段了。那儿的江底有根1958年埋的输电缆,老化得厉害,漏磁严重得很哩!"

江远航猛然想起,母亲确实提醒过他,松花江底埋藏着大量老工业时期的设施,都可能成为干扰源。但他当时专注于技术方案的先进性,没有足够重视这个"传统问题"。

"启动备用信道!"他命令道。

然而备用信道同样受到强烈干扰。更糟糕的是,由于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错误的数据也被永久记录在链,导致整个系统的共识机制出现紊乱。

王璐立即回到自己的岗位,手指在键盘上飞舞。

"尝试启动备用信道......备用信道也受到干扰!区块链共识机制正在失效!"

然而应急方案效果有限。错误的数据被永久记录在区块链上,系统的可信度受到严重质疑。

观摩席上的骚动越来越大。张总直接离席,脸色铁青。

省工信厅的王处长摇头叹息:"远航啊,创新要脚踏实地......"

张总更是直接发难:"江总,我们投入三千万,不是来看这种小学生级别的失误的!"

测试被迫中止。回到码头,团队陷入了一片低气压。技术员们低头检查设备,避免与投资方代表的目光接触。

总结会上,王处长的发言定下了基调:"这个事情,说明我们还是太冒进了。新技术再好,也要结合实际嘛!我建议项目暂停,重新评估可行性。"

张总立即接话,"我完全同意。如果一周内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我们将不得不考虑撤资。"

会议室里的空气凝固了。几个年轻技术员的眼圈已经开始发红。

江远航深吸一口气,站起身。

"请给我三天时间。三天后,我会带着解决方案回来。"

****

深夜的实验室,只剩下江远航一人。显示屏上依然闪烁着错误数据,像在嘲笑他的无能。他想起回国时的雄心壮志,想起在导师面前立下的誓言,想起团队这两年来的日夜奋战......

也许他们说得对?也许在老工业基地搞创新,本身就是个错误?

"我就知道你还在这里。"

王璐推门进来,手里提着两个饭盒。

"阿姨让我给你送来的饺子,你最爱吃的酸菜馅。"

江远航惊讶地看着她。

"璐璐,这么晚了,你怎么......"

王璐脸微微发红。

两人坐在实验台前吃饺子,气氛很甜蜜。

王璐温柔地看着江远航说:"其实,我爷爷也是老船工。他常说,松花江的脾气就像个倔老头,你得顺着它,不能硬来。"

江远航若有所思,目光直视自己的爱人。

"你爷爷说得对。我们太想着用技术征服自然,却忘了先要理解它。"

就在这时,王璐的电脑突然发出提示音。她快步走过去,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

"远航,快来看!我发现了一个规律!"

屏幕上显示着电磁干扰的数据分析图。

"你看,虽然干扰很强,但是有明显的周期性。每天凌晨4点到6点,干扰强度会降到最低点!"

这个发现让江远航精神一振。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窗口期进行关键数据同步!"

王璐兴奋地补充。

"不仅如此,我还发现干扰的频谱特征很有规律,或许可以作为天然的身份验证机制!"

两人越讨论越兴奋,不知不觉间,距离越来越近。

"那个......多亏你的发现,这可能是突破的关键。"

王璐轻轻地握着江远航的手,脸颊泛红。

"这是我应该做的。"

她拿出一本泛黄的航行日志:"这是阿姨让我交给你的,你外祖父留下的。上面详细记录了松花江每个河段的电磁异常情况。什么时候强,什么时候弱,什么季节会出现什么变化......甚至还有应对各种异常情况的土办法。"

江远航震惊地翻看着日志。里面用工整的字迹记录着数十年的航行数据,甚至还有手绘的电磁异常分布图和各种经验公式!

"这......这简直就是......"

就在这时,江远航的手机响起。是团队的小张。

"江总,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数据传输受到干扰,但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在特定时段异常稳定......这个稳定期好像有规律可循!"

江远航猛地站起身,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形成。

"璐璐,您说得对!我们不应该只想着消除干扰,而是要学会利用这些规律!"

****

他立即召集团队开会。

"我们要改变思路!不是对抗电磁干扰,而是要将它转化为我们的优势!"

团队面面相觑,不明白他的意思。

江远航展示着刚刚数字化处理的日志数据。

"还记得我祖父的航行日志吗?松花江的电磁干扰是有规律的。我们可以利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功能,在干扰较弱时进行关键数据同步,在干扰较强时启动特殊的抗干扰模式......"

"就像老船工利用潮汐航行一样!"小张恍然大悟。

江远航越说越激动。

"对!我们还要开发一种新型的数据验证算法,将电磁干扰特征作为自然指纹,增强区块链的安全性!这将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自然环境特征的区块链系统!"

团队开始了昼夜不停的攻关。

江远航将老船工的经验数据输入系统,开发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抗干扰-自适应"区块链架构。林晓梅带来的老船工顾问团也全程参与,用他们丰富的经验为技术方案提供校验。

接下来的三天,团队日夜奋战。江远航和王璐带领技术小组,开发出了一套创新的"抗干扰-自适应"区块链架构。他们借鉴老船工的经验,将电磁干扰的规律性变化转化为系统的安全保障机制。

****

第四天清晨,再次测试的日子到了。

江远航特意请来了最早发现电磁干扰规律的老船工李师傅担任"特别顾问"。老人坐在控制室里,戴着老花镜仔细观察着数据变化。

"现在江水流速加快,电磁干扰要增强了。"老人突然开口。

几乎同时,监测设备显示电磁强度开始上升。

"启动B方案!"江远航下令。

系统自动切换至抗干扰模式,数据传输速率下降但稳定性提高。十分钟后,老人又开口:"差不多了,该弱下来了。"

果然,电磁干扰开始减弱。

"恢复A方案!"

这次,观摩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张总惊讶地问:"这位老师傅是怎么做到的?比我们的监测设备还准!"

林晓梅自豪地回答:"这是几十年航行积累的经验。现在,这些经验通过区块链技术获得了新生!"

测试获得圆满成功。当"新智号"顺利返航时,码头上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

"太棒了!"

当第一个数据同步周期顺利完成时,王璐忍不住跳起来拥抱了江远航。

观摩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张总主动走过来握住江远航的手。

"江工,看来是我低估你们了。这个解决方案很有创意!"

更让江远航惊喜的是,王处长也表示:"省里会继续支持这个项目。你们找到了一条适合老工业基地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测试结束后,江远航和王璐并肩站在码头上,看着夕阳下的松花江。江风吹起她的长发,江远航不由自主地伸手帮她拢到耳后。这个亲昵的动作让两人再次陷入微妙的沉默。

王璐认真地看着他。

"远航,你知道我为什么放弃南方的高薪工作,选择加入这个项目吗?"

江远航心跳加速:"为什么?"

她的眼睛在夕阳下闪着光。

"因为我相信你,相信你能为这片土地带来改变。"

这一刻,江远航感到前所未有的动力和责任。不仅是为了项目成功,也是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

夜幕降临,但江远航知道,这只是个开始。在前方,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但此刻,看着身旁王璐坚定的侧脸,他相信无论什么困难,他们都能够一起克服。

****

夕阳西下,江远航和林晓梅并肩站在码头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第一批安装了"龙江链"终端的货轮正缓缓驶过,船尾的波浪在夕阳下闪着金光。

江远航轻声说:"妈,谢谢您。是您让我明白,创新不是否定传统,而是要让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

林晓梅望着远去的货轮,眼中闪着泪光。

"你要记住,东北振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要让老工业基地的根脉,在新时代发出新枝。"

江远航望向远方。在那里,古老的松花江依然奔流不息,如同这片土地上的工业血脉,历经沧桑却从未停止流动。

但他知道,今天的成功只是开始。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而最大的挑战,可能不是技术,而是人们头脑中那一道道看不见的"电磁干扰"......

****

首测成功的喜悦如同松花江上的朝雾,在现实的烈日下迅速消散。当江远航团队还沉浸在技术突破的兴奋中时,一场更深层次的危机正在暗流涌动。

测试后的第二天清晨,江远航提前来到办公室,却发现门口已经等着两个陌生面孔。

为首的中年男子亮出证件。

"江远航同志吗?我们是审计局的。根据群众反映,我们来了解一下龙江链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

与此同时,投资方张总突然来电,语气冰冷。

"江博士,我们刚接到通知,说你们项目存在重大违规嫌疑。在问题查清之前,后续资金暂停拨付。"

更让江远航心惊的是,当他来到实验室时,发现几个核心技术人员被纪检部门单独约谈。小张偷偷告诉他:"听说有人举报我们虚报研发费用,还说测试数据造假......"

风暴来得又快又猛。

在当天下午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审计部门列出长长的问题清单:采购流程不规范、外汇使用存在疑点、甚至团队人员的差旅费都成了"铺张浪费"的证据。

审计负责人指着清单上的一条。

"远航同志,解释一下这个。你们从德国进口的区块链服务器,为什么比市场价高出20%?"

江远航强压怒火。

"这是专门为高寒环境定制的主机,采用了特殊的防冻设计和电磁防护......"

对方打断他。

"这些技术细节我们不懂。我们只认白纸黑字的财务制度。"

更荒唐的指控接踵而至。有人说看见团队成员在测试前夜"彻夜饮酒",有人说采购的设备"根本用不上",甚至有人翻出江远航的留学经历,暗示他"可能被境外势力利用"。

会议室的空气越来越凝重。马处长全程沉默,张总则明显动摇了。

"江博士,如果这些问题确实存在,我们可能要重新考虑投资......"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猛地推开。林晓梅站在门口,身后跟着一群老工人。

她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会议室安静下来。

"听说有人在查我们的团队?,那就连我一起查吧。"

她走到会议桌前,放下厚厚一摞账本。

"这是项目组所有采购的详细记录,每一笔都有三个以上的比价单。这些进口设备,都是经过专家论证的必需品。"

她转身面对审计人员。

"你们说的那台德国服务器,我知道。之所以贵,是因为要应对松花江上零下35度的极端环境。这个技术指标,是我亲自参与制定的。"

老工人们纷纷开口: "年轻人熬夜攻关,喝点酒提神怎么了?" "我们当年搞技术攻关,三天三夜不睡觉的时候,你们在哪?" "进口设备怎么了?难道非要我们用算盘搞区块链?"

场面一度失控。

****

深夜,江远航站在办公室窗前,江风带着凉意,却吹不散他心头的郁结。技术上的困难他可以克服,但这种来自体制内的阻力让他感到无力。

手机响起,是他在英国的导师。

"远航,我听说你那边遇到些麻烦?"

导师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温和。

"还记得你毕业论文答辩时的情景吗?"

江远航当然记得。当时他的区块链模型被几位权威教授质疑,是导师的一句话点醒了他。

"真正的创新者,不仅要突破技术边界,更要学会在规则的夹缝中开辟道路。"

导师继续说:"远航,在中国做创新,可能还需要理解另一件事:改革不仅要改变技术,还要改变人心。"

这句话如同闪电,照亮了他心中的迷雾。

第二天,江远航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他主动向审计组提出了暂停项目自查的申请,同时邀请纪检部门全程监督整改过程。

小张急得直跳脚。

"你疯了?这不是自投罗网吗?"

江远航异常平静。

"不,我们要用最透明的方式,证明技术的价值的同时,也证明我们的人格。"

自查过程异常艰难。每一笔账目都要反复核对,每一个技术决策都要写出详细说明。团队士气低落,有人开始偷偷投简历准备跳槽。

转折发生在一个雨夜。审计组长老李加班核对账目时,突发急性阑尾炎。正好江远航也在加班,第一时间发现并背起他就往医院跑。

手术室外,老李的妻子拉着江远航的手泪流满面。

"老李说你们项目其实很好,就是有些人不理解......"

这件事后,审计组的态度明显转变。老李康复后,甚至主动帮助项目组完善财务制度。

"你们的技术我不懂,但你们的为人,我看得见。"

就在项目即将完成自查时,新的危机又出现了。

原来,那些举报和阻力背后,竟牵扯到更大的利益集团——某跨国科技公司早就盯上了东北数字航道这块蛋糕,一直在暗中阻挠自主技术的研发。

张总透露:"他们的代表昨天来找过我。说只要采用他们的方案,投资可以增加三倍。"

更可怕的是,对方竟然获得了项目前期的部分技术资料,正在抢先申请专利!

团队陷入恐慌。如果核心专利被抢注,一年多的努力将付诸东流。

关键时刻,林晓梅再次站了出来。

"别慌,"

她镇定自若。

"他们拿走的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核心技术,在这里。"

她指着自己的太阳穴。

"也在那里。"

她指向那些老船工。

在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里,一场惊心动魄的专利攻防战展开了。老船工们凭着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提供了大量无法被复制的独特算法;技术人员则争分夺秒完善创新点,构建专利护城河。

最精彩的一幕发生在专利评审会上。当对方代表大谈技术先进性时,江远航突然提问:"请问,你们如何解决松花江特有的大面积冰下电磁屏蔽问题?"

对方愣住了。这是老船工们才掌握的独门秘籍,外界根本无从知晓。

江远航从容展示解决方案:"我们基于三十年航行数据,开发了冰层厚度与电磁衰减的关联模型,这个模型已经写入区块链智能合约......"

结果毫无悬念。自主专利获得通过,对方的申请被驳回。

风波过后,项目组召开总结大会。令人意外的是,马处长第一个发言:"这次事件给我们所有人都上了一课。创新不容易,改革更不容易。但正因为不容易,才更要坚持!"

他当场宣布:省里将成立专项资金,支持龙江链的后续研发;同时建立创新容错机制,为改革者保驾护航。

张总也表态追加投资:"我看重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这个团队在危机中展现出来的品格和能力。"

晚霞满天时,江远航再次来到松花江边。与上次不同,此刻他的心中充满力量。

王璐悄悄来到他身边。

"现在明白了?东北振兴最大的障碍,不是技术,不是资金,而是——"

她指指自己的头。

"思想上的坚冰。"

江远航望向远方。江面上,一艘老货轮正拉响汽笛,缓缓驶向落日。那艘船看起来已经很旧了,但它仍在航行,仍在负重前行。就像这片土地,就像这里的人民。

他轻声说:"璐璐,我想明白了。龙江链不仅要成为技术创新的标杆,更要成为思想破冰的利刃。"

他决定在下一阶段测试中,邀请更多相关部门参与,让所有人亲眼看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变革。同时建立开放实验室,向高校和企业开放技术平台。

最重要的是,他要为老船工们建立数字档案库,让那些宝贵的经验通过区块链技术永久保存、世代传承。

夜幕降临,江面上的航标灯依次亮起,如同一条镶嵌在江面上的珍珠项链。江远航知道,每盏灯下,都有一段故事,都有一份坚守。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