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涂旭的头像

涂旭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7/01
分享
《江上明月》连载

第四十五章 泪洒千行别慈母

光阴捻指,时节如流。尹开山父母回到牂牁省东部土家山寨的老屋子已有十年。他的老母亲因股骨头重度坏死,年岁已高不得不放弃手术治疗,在生命的垂暮之年只能倚仗轮椅艰难度过。

在母亲跨入鲐背之年一个芳草萋萋的五月,饱经风霜而一生贤德令周围村民心存敬意与悲悯之老人,永远闭上了因病痛长久的折磨而凹陷下去——那尚留一条缝隙的双眼。可怜的老人在临走之前形若枯蒿,一年之前还足有一百多斤非常硬朗的身板,最后被病魔摧残不到七十斤的一副骨架。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老太太即使身体状况已经虚弱不堪到了极限,人却走得异常的清爽。她叫儿女们不要无事找事,把她往医院里搬来搬去。也不要请镇上的医生提着大包小包的水到家里来,反正一句话:再也不用去花一分冤枉钱。她说一个人哪天走是老天爷给你安排好了的,如果阎王要你三更走不会留你到五更。

尹开山心头始终放不下母亲,特别是在母亲病重的最后两年里,他经常回家看望并把母亲接到医院治疗,妻子林上华每晚守在床前,直到天明帮母亲洗漱完毕再离开。深受病痛折磨的母亲有时迷迷糊糊,有时又超出所有人的想象无比清醒。有一天,已经卧床很久的她,叫儿子尹开山扶起来靠在床边,她显得无比兴奋和激动地与旁边一位同样高龄的病友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并未在乎人家是否用了一点心思在聆听那种自我陶醉的倾诉。她从自己在三岁痛失双亲,由年长几岁的哥哥拉扯到十多岁的懵懂少女,如何与尹开山的父亲艰难成家,以及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连续三年大灾荒,村民们跑到山上挖遍了野菜和蕨根仍然无法填饱肚子的凄惨境况,她自己又是怎样养育八个儿女的,再到卧病在床的现在。她说自己要是能走得动啊,真想到外面走走看看。非常明朗,母亲心中同样有着一个始终未了之心愿——这竟然成了一个无法实现之梦,哪怕就那么一次呢。即使母亲从未跨进学堂之门,她是多么渴望去看看外面的山水究竟有什么不一样。老人走得最远的地方,就是从牂牁东部的土家山寨到明州市两百公里短暂的人生轨迹,在共和国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壮阔的地图上几乎无法标注。尹开山当时正好蹲守在母亲身旁,听闻这番揪心的话仿佛吃进了满嘴的泥沙,一阵酸涩与苦楚迅速袭遍了全身。想到自己整天忙于那些琐事,去过很多国家,竟然没能满足母亲微不足道的一个心愿。从医二十多年来,尹开山与妻子为无数患者祛除病痛和送上福音,竟然没有片刻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到外面走一趟,不知作为儿子的他在听到母亲那番凄婉的话之后,将终生背负着一种怎样的自责与不安。

老太太最后连吞咽口水都感到无比的艰难,当儿女们把汤匙慢慢送进她的嘴里,她却仿佛用尽了全身之力好不容易漏下去一滴,并发出一声轻叹来。她的生命力也出人意料的顽强,在最后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完全是依靠一瓶盐水硬撑了下来。有一天,老太太突然说自己好像已经九十天没有吃饭了,一字不识的她,甚至连那几张最基本的钞票都认不完整。在她的心目中,也许九十天应该算是很长的时间了。老人家再也不愿听从儿女们的劝阻,用她仅有的一点力量坚决而彻底地拔掉了身上所有的管子,禁绝了一切营养与水分,在一个星期之后的清晨,所有的儿孙在接到电话之后迅速赶回家中围了一圈,老太太突然用尽最后一口气举起右手来,指着老屋子正中央堂屋的方向,示意儿女们尽快把她转移到那里。千百年来,那块土地上的先民们传承给后世子孙亘古不变的祖训是无论自然仙逝还是突遭意外暴亡,只要还有一息尚存,就须尽快让亲人躺进堂屋中央的香火之下,今后其灵魂才能找到回家之路。如果不幸在外遇难,就成了那种孤魂野鬼,在逢年过节之时儿女们祭拜的饭菜和酒水都只能摆放在屋檐之外的院坝里。正因如此,儿孙们迅速把老人抱到堂屋里,等大家手忙脚乱地刚把她抱到里面的一张大床之上,不到几秒钟,就听到她喉咙里“咕咚”一声,曾经为众多儿女扛起岁月风霜的生命犹如一张深秋的红叶轻飘飘飞走了。一串早已备好的鞭炮带着儿孙们的无限悲痛向雾霭沉沉的天空弥漫开来,树上的一群鸟儿也伤心地离开枝头从此浪迹天涯。满堂的哭声飘出黢黑而低矮的百年老屋,飘向山花烂漫的武陵山脉深处。尹开山很久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了,他的眼中之湖早已干涸多年,顷刻之间也难抑失母之巨痛,如大河突涨春潮奔流不息。

林上华双眼微肿着,迅捷地接过丈夫手中端着的用柏树枝煎过的温水,把崭新的毛巾放在温水里浸泡,然后拧干水,帮母亲全身上下擦洗了三遍。连毛巾也更换了几张,母亲的上身和下身所用的毛巾要分开,手与脚用的毛巾也不一样。最后,她再慢慢地帮母亲穿上三层寿衣、寿裤和寿袜。她要让母亲干干净净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再干干净净地离开。

尹开山的父母养育众多的儿女,对于积贫积弱土家山寨,每一年都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每一餐都得从泥土之中刨食的社会最底层人们该有多么的艰辛,对于那些从未深入其中去体验一番之人,永远无法知晓什么叫感同身受。

简直是令人感到无法想象,老太太在临终之前再次掷下了一句醍醐灌顶而触及灵魂之话:在她百年之后,希望儿孙把自己安葬在曾经劳动过的山坡上,与她钟爱一生的褐色土地永远相守在一起。

净灵山周边的土家族人自从在那块极富传奇与梦想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以来,坚守着一个雷打不动的千年习俗,即所有晚辈在老人停放家中的整个服丧期间,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之日,还是暑气逼人的炎热夏季,每一个人,无一例外都得披麻戴孝,用一条布带子把没有扣子的白色孝衣全身上下包裹得严严实实,以尽孝心和守候灵魂。而且,每一个晚上,晚辈们都得蹲守在灵堂前,直至天明。在此期间,不能有任何动物走进灵堂半步,更不准有人高声喧哗和小孩子嬉笑打闹,沉浸在悲痛之中的亲人只能交头接耳般低声交流。逝者脚下的香烛与长明灯在上山之前则始终亮着。若是有一只猫狗或者老鼠等小动物从逝者身上爬了过去,那将是非常不吉和糟糕透顶之事,将被视作子孙们对长辈没有尽到孝心的一种最大冒犯,可能永远也不会被逝者原谅。还有的人命中八字偏大,在近期之内找不到入土之期,甚至有犯红丧的可能(相当不吉之意),就可能在家中多住一些时日。当然,在服丧期间请阴阳先生来做道场是必须履行的一道重大而庄严的程序,其中非常讲究和大有学问。目的在于为逝者超度亡灵,为主家驱邪避灾,祈祷吉祥。过去,土家人就算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所谓的道场最少也得做满三天三夜。如果哪户人家没有恭请阴阳先生或者道场没有做满限,会被周围十里八乡的人们骂得狗血淋头,视为不孝儿孙,简直与飞禽走兽无异,将永远没有抬头之日,料定三代之内非换香火不可。一些家境颇为殷实的人家在整个服丧期间都在敲敲打打,有意或无意地显露一下家中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对长辈怀抱天下尽知的一片孝心。

在老太太登临仙界的第四个清晨,尹家请来的阴阳先生一行五人悉数到齐。为首的那位长者,即“掌坛师”,授意弟子在比较宽敞的院坝画上一个阴阳八卦图,其中的线路弯来绕去,寓意相当深奥,犹如置身迷宫之中。尹家的儿孙们分别拿着香烛排成长蛇之状,跟在“掌坛师”后面,跪拜在地。“掌坛师”每唱念一阵,就吹一声牛角,再向前轻跨一步,儿孙们就跟着他亦步亦趋。林上华紧跟在丈夫身后,如此一趟跪拜下来,至少要耗上一个钟头,而且,这是每晚必不可少的重要祭拜仪式。还在老太太驾鹤西去的余温尚存之际,“掌坛师”已被及时请来“开光”,开光仪式也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旨在为逝者祈福,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平安顺遂,早日投胎到富贵人家。通过开光仪式,亲人表达对长辈的深切怀念与祈福,同时也寄托了亲人对逝者无尽的哀思与期盼转世轮回美好生活的愿景。这一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庄严告别,也是对生者一种非常良好的心理疏导与慰藉‌。

“掌坛师”曾委婉地征询过尹家儿女,按照老太太的生辰八字,还要在阳间住满七日之期,道场是否一并做满。尹家儿女最终商定:老人家的丧事尽量从简,做道场遵从最低期限三天的习俗。

另外,土家人历来有“穿花”和“跳丧”的礼俗。在尹家老太太上山之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十二点整,至亲之人在“掌坛师”的引领之下围着灵柩进行反复转圈的“穿花”仪式,这是土家先民流传下来的一种送别哀悼之舞,在“穿花”的过程中不能有哭啼之声,其意可能是让长辈清静一会。待一个多小时寂静无声的“穿花”结束,村庄里的山民们不顾白天农忙的疲惫从家中赶来,分别为老太太跳上一阵“撒尔嗬”,也就是丧鼓舞。他们说什么“把不起耙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送人情”。有为老太太歌功颂德和宽慰尹家后人之意。他们跳的时间长不长,跳得认真投入与否是关系彼此情谊深厚的象征。有的跳得泪流满面,面容惨白如纸晕厥在地;有的跳得肝肠寸断,可谓伤心欲绝。

发丧(出殡)那天清晨,“掌坛师”掐定八点钟准时发丧。土家人抬丧是用一根坚硬而结实的木棒捆在棺材之上,意即“抬丧棒”,逝者的儿孙是不能亲自上前抬丧的。而且,在发丧之时,儿孙们更不能目睹长辈被抬出大门,要躲得越远越好。按照阴阳先生的指令,出门之前,在棺材的正上方上摆放着一只大公鸡和一口大花碗,负责抬丧的“八大行”早已蹲守在棺材两边准备到位,只见“掌坛师”手提雄鸡,口中念念有词,他迅猛地从腰中抽出一把闪着寒光的宝剑,劈向棺木,大花碗在瞬间碎满一地。“八大行”随着一阵“起啊,起啊,起啊”的怒吼声,沉重的棺材呼啦啦就被抬了出去。不知何故,那天清晨出门之时暴雨如注,村民们来不及戴上雨具,冒着瓢泼大雨,踏着泥泞山路,只见“八大行”中有的人鞋子都不知蹬脱到哪个山沟里去了,有的人肩膀上的衣服都磨破了。在一碗烧酒的壮行之下,仿佛获得了无穷力量的村民一口气就把千斤棺木抬到了两公里之外的山坡上,一个个被那场赶来凑热闹的暴雨淋成了落汤鸡,在山风的吹拂之下瑟瑟发抖。令人心生无限感激和满怀敬佩之意的是,尽管山路陡峭而狭窄,在暴雨如注之下更加湿滑,“八大行”硬是凭着一股顶天立地的不屈意志和团结拼搏的无畏精神没让棺木挨着一点泥尘。据当地人讲,在逝者上山的路上,棺木是绝对不能挨着地面的,否则会给子孙后代带来无法预测的不吉之事。过去,从事“八大行”的很多人因劳累过度,往往留下腰椎方面的终身残疾。尹开山拿出一条香烟,一支一支地分发给不求一分报酬而憨厚淳朴的人们,不断地说着那些感激之话。

其实,在老太太上山的路途中,还迎头了撞上了敲锣打鼓的迎亲队伍。按照土家人一贯的习俗,“八大行”要抬着棺木围着新娘子跳上一圈丧舞,遇到这样的喜事,预示老太太即将投胎到那对新人之家,儿女们则立即上前给花轿之中的新娘子奉上喜钱。

待棺木刚落地,彼时却云住雨收,霞光万道。在墓地上方惊现一道五彩斑斓之虹,“掌坛师”双手合十,说墓地之上偶然升腾祥云瑞气,此乃千年福地也,预兆尹家后代必出朝廷贵人。

村民们把雨水浸透的衣服干脆脱下,扔在草地上,待清风吹干。他们迅速从附近的山沟里、草丛中搬来一大堆石块。不到一炷香的功夫,一个独具土家民族特色、高约两米而前宽后窄的梯形墓冢堆砌而成了。老人几十年在村寨里与世无争,积善有余。特别是小儿子尹开山到城里工作,随着家境逐渐变好,她经常周济那些更为困难的人家。这也是村民们不求任何回报和心甘情愿的缘由。

林上华从穿上孝衣的第一天起,始终是一身白衣白裤在忙绿着,她不像有的城里人走到乡下,仅把一张白帕子系在腰上做做样子。在她身上仿佛有着使不完的劲,一直在忙前忙后,几乎一刻也没有停歇。

土家人还有一个千年未变而至关重要的传统,人走之后,儿女们都要烧“七”敬孝。也就是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烧七个“七”,在每一个“七”满的晚上都要摆好饭菜,烧纸焚香,在门前放一串鞭炮,恭请走了的亲人回来吃晚饭。在人走后的前三个晚上,儿女们还得送火到墓地,在坟前点上一盏灯。送火点灯的一般都是儿子,女儿去点灯的则从未听说,不知何故。也许,在土家人朴素而保守的思想看来,传承香火的只有儿子吧。作为一院之长,尹开山离开医院之后,有一大堆事情在等着他。他请母亲原谅自己,只好让几个哥哥去尽到最后的一点孝心。在烧第七个“七”的晚上,尹开山和妻子深夜赶了回去,在雨幕弥漫之中,他们把饭菜送到了母亲的脚下,并磕了七个响头。当然,这磕的七个头中,包括前面必须要补磕的六个响头。

明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历经多轮激烈竞争进入了“全国百佳医院”。送母亲上山不久,上面就来人宣布尹开山转任党委书记。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