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的北风,刀子般刮过北京南五环外空旷的街道,卷起地上的残雪碎屑,抽打着行人的脸颊。年近九旬的戴圣钰紧了紧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袄领口,深深吸了一口带着冰碴味的寒气,费力地蹬上那辆陪伴他多年的老式二八自行车。车轮碾过薄冰,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在寂静的清晨格外清晰。他要去的地方,是十八里店大羊坊路——那个他退休后几乎每日雷打不动去“上班”的办公室,更是三万在京打拼的安义门窗人心中的“娘家”。
二十世纪末,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潦河两岸,安义人如同被春风吹动的蒲公英种子,怀揣着脱贫致富的渴望,成批涌向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一头扎进铝合金门窗行业,在这片陌生的钢筋水泥森林里摸爬滚打。我曾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深知那份艰辛:狭窄的加工棚里,切割机的嘶鸣震耳欲聋,铝屑粉尘弥漫,双手被冰冷的型材和锋利的毛刺划出一道道口子,汗水混着油污浸透工装。 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硬生生在异乡开辟出一片天地,让“安义门窗”的招牌在都市的缝隙里顽强生长。然而,繁华背后是难以言说的漂泊。口袋或许渐渐鼓了,心却时常空落落的,像悬在半空的浮萍。特别是那些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留在老家,人却天南海北,像断了线的风筝,组织生活缺失,身份认同模糊。乡愁与迷茫交织,那份“离乡离党”的孤独感,在都市璀璨却冰冷的霓虹下愈发深重。“找不到组织,就像没娘的孩子,心里没着没落的。”一位早年闯荡北京的老党员,曾用粗糙的大手抹着眼泪对我这样感慨。
这股汹涌的创业潮和随之而来的党员管理难题,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了安义县委组织部的案头。时任分管副部长的王新,带着我和工作组,深入北京、上海等地的安义门窗人聚集区调研。我和他们走进拥挤嘈杂、弥漫着金属气味的铝合金门窗加工作坊,挤在老乡们租住的简陋宿舍里,倾听党员和普通务工者掏心窝子的话。我真切地感受到那份对“家”、对“主心骨”的深切渴望。在县委常委会上,一份凝聚着调研心血的报告——关于在外出党员集中地建立驻外党支部的实施方案,被郑重提出。“必须破解这个难题!”县委领导的声音斩钉截铁,“要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让他们在异地他乡也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找到归属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我们安义庞大的创业大军!”县委的决心坚定而明确。在县委组织部的强力推动和精心指导下,一场为漂泊在外的党员“安家”的行动,如同春潮,悄然启动。
2001年秋,上海闸北区一间租来的、墙壁斑驳的简陋办公室里,气氛却异常热烈,温暖驱散了深秋的凉意。在我和安义县石鼻镇党委同志的共同见证下,安义县历史上第一个驻外流动党员党支部正式成立!没有鲜花簇拥的隆重仪式,只有一双双紧握的、粗糙有力的大手,和许多双因激动而微微泛红的眼眶。支部书记是一位敦厚朴实、曾在老家担任过村支书的中年汉子,他清了清嗓子,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却异常坚定:“同志们!从今天起,我们在上海,也有‘家’了!党旗在哪儿,家就在哪儿!”这一刻,漂泊的心终于找到了坚实的锚点,孤独的灵魂有了温暖的港湾。紧接着,北京、无锡、西安、宁波、嘉兴、张家港……在安义门窗人星罗棋布的城市,一面面鲜红的党旗陆续树起。一个驻外党总支部,十五个驻外党支部,如同散落的星辰,在异地他乡重新汇聚成璀璨的星河,将五百多名一度“隐形”、散落在市场浪潮中的党员,重新凝聚在组织的温暖怀抱里。我全程参与关注了这些支部的筹划、选址和组建,深知其中的不易:合适的场地难觅,有限的经费精打细算,管理对象高度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部分党员因长期脱离组织生活而观念淡薄、热情消退……每一项都是实实在在的硬骨头。我们创造性地推行“共建共管”机制,与流入地党组织紧密携手。党员教育培训、党费收缴、信息共享、活动联办,流出地与流入地共同发力,如同经纬交织,编织起一张严密而温暖的长效管理服务网络。
这些驻外支部,其意义远不止于一个管理单元。它们迅速成为凝聚乡情的坚固堡垒、排忧解难的温暖驿站、引领发展的强劲引擎。支部定期组织学习,唤醒沉睡的党员意识,让党徽在异乡闪光;积极调解老乡间的经济纠纷、劳务矛盾,依法维护在外安义人的合法权益;穿针引线,为家乡招商引资提供信息、搭建桥梁;及时传递市场动态和政策法规,引导同乡规范经营、诚信立业。更重要的是,它们让“党员”这个光荣的身份重新闪耀起来,成为一种责任和担当的象征。许多像戴圣钰这样有着丰富阅历的老党员,在支部找到了奉献余热、继续发光发热的新战场。
戴圣钰的故事,正是安义驻外党支部工作最生动、最感人的注脚。这位为国防科研事业默默奉献了大半生、直到七十五岁才真正告别戈壁滩风沙的老专家、老党员,退休后本可含饴弄孙,安享清福。然而,看着家乡子弟在京创业的艰辛,目睹部分同乡遇到困难时的无助,一颗共产党员的心无法平静。“我虽然退休了,这把老骨头也跑不快了,但多少还能为党、为家乡的孩子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他婉拒了儿女心疼的劝阻,毅然接受了组织的托付,担任起南昌市流动党员(北京)服务中心执行主任和安义(北京)企业商会党总支副书记。从此,从南五环那个简朴的家到大羊坊路的办公室,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自行车辗转,成了他风雨无阻的日常。那间并不宽敞、陈设简单的办公室,成了他最温暖也最忙碌的“战场”。他拖着那双在戈壁落下老寒腿的腿,走进一个个机器轰鸣的门窗加工点、一间间堆满型材的商铺,耐心地了解困难,倾听诉求。他那部老旧的手机,成了在京安义人口口相传的“戴老热线”。
一个寒风呼啸的深夜,刺耳的电话铃声惊醒了刚躺下的戴老。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年轻女子带着哭腔、语无伦次的声音:“戴老……戴老!我是顺义开小加工店的秀英……我,我耳朵被人打坏了,嗡嗡响……他们不认账,还威胁我,说再闹就砸店……”绝望的啜泣声揪紧了戴老的心。他二话不说,不顾老伴和儿女的极力劝阻,套上棉袄,顶着刺骨的寒风,骑着那辆旧自行车就冲进了茫茫夜色。赶到现场,一片狼藉,秀英捂着红肿的耳朵缩在角落瑟瑟发抖。打人者是个五大三粗的本地汉子,态度极其嚣张,指着戴老的鼻子:“哪来的糟老头子?少管闲事!信不信我连你一块儿收拾了?”面对赤裸裸的威胁,戴圣钰瘦小的身躯挺得如同戈壁滩上的胡杨,浑浊的双眼射出锐利如鹰隼的光芒:“这事,我戴圣钰管定了!欺负一个弱女子,天理国法都难容!有本事,咱们法庭上见真章!”他毫不退缩,亲自带着秀英去医院验伤,收集目击证言,整理证据链。法庭上,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据理力争,条分缕析,用事实和法律说话。最终,法院判决打人者赔偿秀英医药费、误工费等共计2.6万元。当秀英颤抖的双手接过那叠沉甸甸的赔偿款时,泣不成声,对着戴老就要下跪,被老人一把扶住。消息像长了翅膀在安义同乡中传开,“戴老”的名字和商会党总支的威望达到了顶点。他们真正成了在京安义人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到、最值得信赖的“娘家人”。维权维稳、排忧解难、组织老乡互助、开展公益慈善……戴圣钰燃烧着生命最后的激情,默默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他从未在商会领过一分钱工资,也坚决拒收任何形式的谢礼。当熟悉的乡亲或好奇的记者问及他图什么时,他总是笑呵呵地摆摆手,脸上深刻的皱纹舒展开:“闲着最难过,骨头都要生锈咯!能为大家跑跑腿、做点实实在在的事,看着咱们安义的门窗产业越来越红火,老乡们在京城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我这心里头啊,比吃了最甜的蜜还舒坦!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福气。”这份纯粹无私、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奉献精神,让无数在京安义门窗人由衷地感叹:“戴老啊,他不仅是党的好干部,更是咱们安义门窗产业在北京发展的‘免费金牌保姆’啊!”
戴圣钰的光芒,并未止步于北京城。他身体力行树立的榜样和安义驻外党支部探索出的有效模式,如同火种,传递到全国。只要有安义人在外地成立商会或筹建党支部,需要经验指导或帮助协调关系,戴老总是义不容辞,背上那个磨破了边的旧帆布包就出发。一张张自费购买的、皱巴巴的火车票、汽车票,默默记录着这位耄耋老人为全国安义同乡组织奔波操劳的足迹,也丈量着一位老党员对党和家乡的无限忠诚。
2015年1月17日,首都北京江西大厦内华灯璀璨,暖意融融,乡音亲切。首届“北京最美江西人”颁奖典礼暨慰问江西在京劳动者迎新文艺演出正在隆重举行。会场高悬“情系京赣,梦圆中国”的巨幅横幅,气氛热烈而庄重。台下,坐着许多事业有成的在京赣籍精英,西装革履,神采奕奕。其中,来自安义铝塑门窗行业的企业家们占了显著比例,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奋斗者的自信。这次由江西省政府驻京办和北京江西企业商会共同举办的活动,旨在表彰那些情系桑梓、热心公益、为京赣两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赣鄱儿女。作为安义在京流动党组织和商会的重要组织者之一,我忙前忙后,调试设备,引导嘉宾,看着一位位优秀的家乡人登上领奖台接受荣誉,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自豪。 当主持人以充满敬意的声音念出“戴圣钰”的名字时,全场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聚光灯下,这位白发苍苍、衣着朴素得与周围环境有些格格不入的老者,在全场瞩目下,缓步却异常坚定地走上领奖台。他并非腰缠万贯的产业大亨,却因那“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无私大爱,因那“离乡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赤诚初心,被家乡人民和评委们一致推选为首届“北京最美江西人”!组委会宣读的颁奖词,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从茫茫戈壁到繁华京华,从为国铸盾到为民解忧。一位有着六十余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用最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是流动党员心中不灭的灯塔,是安义老乡信赖依靠的脊梁,是京赣大地上那一抹最温暖、最动人的夕阳红!”
戴圣钰双手接过沉甸甸的奖杯,面对话筒,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铿锵有力,穿透全场:“谢谢大家!我只是做了一名普通党员、一个安义老人该做的事。这份荣誉,太重了。它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所有在北京这片热土上辛勤奋斗、心系家乡的安义人!属于我们勤劳智慧、敢闯敢拼的安义铝塑门窗人群体!”他的获奖,不仅是个人的无上荣光,更是对安义驻外党支部工作模式及其所凝聚的安义门窗人群体价值和精神风貌的最高认可!台下,许多历经商海沉浮、平日喜怒不形于色的安义门窗老板们,此刻眼中都闪烁着晶莹的泪光。那泪光里,是深深的认同,是无尽的骄傲,更是对组织和家乡那份融入血脉的归属感!
我站在会场稍显安静的角落,手中习惯性地握着一台相机——这既是记者生涯的印记,也是记录家乡变迁的工具。透过取景框,我聚焦戴老在台上那朴素却无比光辉的身影,他脸上的每一条皱纹仿佛都刻着奉献的故事。镜头扫过台下,一张张熟悉的安义同乡激动自豪的面庞映入眼帘。 我的心中感慨万千,如同潮水般翻涌: 从上海闸北区那间简陋办公室里点燃的星星之火,到如今覆盖全国重点城市的严密组织网络;从当初流动党员“找不到家”的游离状态,到现在主动亮明身份、在各自岗位上争当先锋;从老乡们遇到困难时彷徨无助、投诉无门,到如今有组织可依靠、有“娘家”能撑腰;从单纯的务工经商、挣钱养家,到如今积极为家乡招商引资、为发展建言献策、热心公益回馈社会……安义驻外党支部走过的每一步,都深深印证着县委当初决策的远见卓识和强大生命力。
“实践证明,”在后来一次全国性的流动党员党建工作交流会上,我作为安义的代表发言时,声音洪亮而充满底气,“只有把党的建设真正抓牢抓实,深深扎根于产业发展的土壤和流动群体的需求之中,才能有效发挥党的强大政治引领和组织推动作用。我们安义的驻外党支部,不仅为流动党员安了一个温暖的‘家’,更重要的是,它搭建了一个‘互联互动、资源共享、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宝贵平台,持续推动党建工作与铝塑门窗产业发展的血脉相融,营造了党建引领产业、产业反哺党建的良性生态。这正是我们安义民营经济,特别是门窗产业能在全国市场遍地开花、枝繁叶茂、基业长青的重要政治保障和组织密码!” 我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语气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更令人鼓舞的是,如今,我们的驻外支部不仅管理着现有党员,更成了许多在外务工的优秀青年心中向往的灯塔。几年来,各驻外支部累计收到入党申请书超过两百份!近百名思想进步、表现突出的青年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其中已有二十多位经过严格考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旗,真正在离乡游子的心中,高高地、坚定地飘扬起来了!这抹红,是信仰,是力量,更是我们安义人走遍天下不忘根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