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梅雨季,空气粘稠得仿佛能拧出水来。老沪闵路1296弄的华建小区,青苔沿着斑驳的墙根肆意蔓延,潮湿的水汽浸润着每一寸空间,旧木窗框吸饱了水汽,散发出略带腐朽的、属于时光的湿润气息。一块磨得边角发亮、木质纹理清晰可见的小黑板,固执地悬挂在一间门脸不大的铝合金门窗小店门口。粉笔字迹虽经连日雨水的冲刷略显模糊,却依然顽强地宣告着它的存在:“小杨热线:13611886942。24小时义务为老人服务:门窗、水电、小修小补。”
店主杨茶生,这个从江西安义石鼻镇果田村走出来的汉子,正用一块干净的旧毛巾,细细擦拭着黑板的边缘,动作轻柔得像对待一件珍宝。三十年光阴荏苒,将“小杨”熬成了两鬓染霜的“老杨”,唯有那憨厚笑容里透出的执着与热忱,未曾被岁月磨去分毫。粉笔灰沾在他指关节粗大、布满老茧的手上——那是一双属于安义门窗工匠的手,更是一双属于三十年如一日奉献者的手。“杨茶生同志,你这块不起眼的小黑板,就是咱们安义驻外党支部在上海树起的一面‘活’的党旗啊!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前来采访的我,坐在小店略显拥挤的隔间里,空气中弥漫着铝合金型材和润滑油的味道。我手中翻着一本厚厚的、边角卷起、字迹密密麻麻的服务记录簿,上面的日期、地址、服务内容、老人签名,如同无声的勋章,记录着岁月的分量,我由衷地发出感慨。窗外,一位白发苍苍的阿婆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路过小店门口,熟稔地朝里面喊,带着浓重的沪语腔调:“小杨啊,我屋里厢阳台门有点卡牢了,伐要紧格,侬有空辰光帮吾看看好伐?”
“好嘞,阿婆!下午三点后头我肯定过来!”杨茶生响亮地应着,那带着浓重江西方言韵味的承诺,在潮湿的弄堂里显得格外踏实。
我看着这平凡却温暖的一幕,思绪翻涌:安义18万门窗大军散落四方,如同星辰撒入大海。如何让‘安义人’这块招牌,在异乡不仅代表过硬的手艺,更闪耀出温暖人心的光芒?杨茶生,这位扎根上海弄堂三十年的普通流动党员,用他日复一日、风雨无阻的‘小修小补’,给出了最朴实也最响亮的答案——奉献,就是最光辉的形象,最硬的品牌! 时光的卷轴悄然拉回1993年。二十岁的杨茶生,背着塞满憧憬与忐忑的行囊,挤下绿皮火车,瞬间被大上海汹涌的人潮和震耳欲聋的喧嚣淹没。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目的阳光,晃得他眼花缭乱,也清晰地映照出他初来乍到的局促与茫然。落脚点选在了华建小区,一间逼仄的出租屋,一个在弄堂口支起的简陋门窗加工摊,成了他奋斗的起点。这里居住着大量老人,生意算不上兴隆,但“叮叮当当”的维修需求,却像弄堂里穿堂而过的风,无孔不入,敲打着生活的边边角角。第一次帮隔壁王阿婆修好那个滴滴答答、烦扰她许久的水龙头,阿婆硬要塞给他皱巴巴的几块钱时,这个朴实的农家小伙涨红了脸,连连摆手:“阿婆,小事情体,伐要钞票格!真格伐要!”
老人眼中那份纯粹的惊喜和深深的感激,像一颗温暖的种子,悄然落在他年轻而淳朴的心田,悄然生根。渐渐地,“寻小杨,伐要钞票”成了华建弄堂里老人们心照不宣的秘密。1997年2月,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他郑重地挂出了那块用木板自制的、写着“为人民服务,小杨就在你身边”的小黑板,公布了他的热线号码。那一刻,他胸腔里鼓荡的,不仅是初生牛犊般的热情,更是一个从潦河边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对“共产党员”这四个字最朴素也最炽热的向往——他要像课本里的雷锋那样,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
“无私奉献!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周总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我们共产党员的榜样!” 这洪亮而充满力量的声音仿佛又在杨茶生耳边回响,那是他在安义驻上海流动党员培训班上,听讲师掷地有声的教诲。而眼前这位瘦高、背脊已有些微驼的汉子,正用最沉默、最持久的行动,诠释着这四个字的千钧之重。
深夜,刺耳的电话铃声就是“小杨热线”的冲锋号。一个寒风呼啸如野兽嘶吼的冬夜,电话那头传来陈老伯绝望颤抖的声音:“小杨……小杨!吾格马桶塞特了!一塌糊涂啊……臭得嘞……”杨茶生披衣而起,抓起工具包就冲进能割裂皮肤的寒风中。赶到现场,眼前的景象令人窒息:秽物喷涌一地,恶臭弥漫整个狭小的卫生间,老人蜷缩在里屋角落,眼神惊恐无助。没有一丝犹豫,杨茶生脱下棉袄,挽起单薄的毛衣袖子,毫不犹豫地将整条手臂猛地插入冰冷刺骨、秽物充斥的马桶管道深处!刺鼻的恶臭瞬间直冲脑门,冰冷的、混杂着污物的脏水迅速浸透了他的毛衣袖管,刺骨的寒意和难以言喻的触感让他胃里一阵翻腾。他紧咬牙关,额上青筋暴起,不顾一切地用力搅动、掏挖……当“哗啦”一声宣告管道畅通,污秽退去,陈老伯看着杨茶生那条冻得青紫、沾满污秽却依然沉稳有力地收拾残局的手臂,浑浊的老泪再也控制不住,滚滚而下。
这一幕,被闻讯赶来希望记录志愿者日常的我,深深烙印在眼中。我握着采访笔的手,无法抑制地微微颤抖,眼眶瞬间湿润——这哪里仅仅是一次维修?这是用血肉之躯,用最卑微也最崇高的方式,在践行入党时“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是对流淌在安义门窗人血脉里那个“义”字,最震撼人心、最具体而微小的注解! 坚守,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它意味着沉甸甸的付出与割舍。2011年,是杨茶生心头最纠结、最辗转难眠的一年。小儿子杨训初中毕业,因户籍限制必须返回安义老家读高中。妻子想跟着回去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转让店铺?似乎是唯一的选择。他在网上发布了转让信息,却附加了一个在外人看来近乎“不近人情”的条件:接盘者必须承诺,继续无偿关爱小区里的老人。数月过去,店铺无人问津。与此同时,上海的房租像坐上了火箭,他租住的那间小屋月租从几百元一路飙升至两千多元。儿子的信,从遥远的安义老家一封封飞来,稚嫩的笔迹戳着他的心窝:“爸,我好想您和妈妈……同学们都有爸妈在身边……”
夜深人静,杨茶生一遍遍摩挲着信纸,望着窗外弄堂里昏黄摇曳的灯火,心如刀绞。一边是骨肉至亲殷切的期盼和儿子成长中缺席的愧疚,一边是弄堂里无数张慈祥、依赖、甚至带着恳求的面孔。“张阿婆家的纱窗锈蚀得厉害,夏天蚊虫要咬煞伊了;李爷爷的门锁涩了,好几次差点把钥匙扭断在里面;王奶奶家的灯泡该换了,晚上黑灯瞎火摔跤可不得了……”那些琐碎却关乎老人安危冷暖的牵挂,像无数根无形却坚韧的丝线,将他那颗柔软的心牢牢系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最终,他红着眼眶,艰难地说服了同样不舍的妻子:“娃……让老家爷娘多费心吧。这里,还有更多‘爷娘’离不开咱……我们不能走。”
在华泾镇文明办和众多把他当亲儿子看待的邻里老友极力挽留下,他选择了留下。这份对“小家”的割舍,对“大家”的坚守,让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金子般纯净的心灵,也看到了深植于安义人血脉中那份“义”字当头的铁肩担当。三十载寒来暑往,“小杨热线”早已超越了最初那个弄堂里的简单定义。服务时间从最初的“周六日下午”悄然变为“24小时待命”,他的手机成了永不关机的生命线;足迹从华建小区延伸到整个华泾镇的13个小区,进而辐射到徐汇、闵行、浦东的广阔区域;服务对象从最初的孤寡老人,扩展到所有独居老人、残疾人、军烈属;服务内容也从门窗水电维修,拓展到旧家具修复、紧急救援、甚至陪老人聊天解闷的心理慰藉。团队也从最初孤身一人的“小杨”,到夫妻店,再到如今汇聚了200多颗滚烫爱心的“小杨热线”志愿者服务队。冰冷的数字背后,是足以融化钢铁的人间真情:义务服务超过4万人次,免费修理物件6万余件,服务次数超2万次!比数字更珍贵的,是那份沉甸甸、金不换的信任——从最初被质疑“作秀”“图名”,到如今,许多独居老人放心地将家门的钥匙托付给他保管。这一把把钥匙,是毫无保留的信任,是生死相托的依赖,更是对他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的最高褒奖和无字丰碑!
我穿上印有“小杨热线”标识的志愿者红马甲,跟随杨茶生的团队参与了一次“为老房换新风”的集中行动。在徐汇区凌云街道一栋没有电梯的老式公房顶层,我们要为独居的吴阿婆更换那扇积满厚厚油污灰尘、几乎不透光、纱网早已朽烂的旧纱窗。盛夏的顶楼如同蒸笼,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杨茶生熟练地系上安全绳,小心地探身出窗外。高空的风吹动他花白的鬓发,脚下是车水马龙、令人眩晕的街道。汗水迅速浸透了鲜红的马甲,手臂因长时间悬空操作而微微颤抖,但他的眼神专注而沉稳,手中的工具稳定而精准,每一个动作都带着安义门窗工匠特有的利落。崭新的纱窗装上,久违的、毫无阻碍的阳光瞬间倾泻进原本昏暗潮湿的房间,瞬间照亮了吴阿婆布满皱纹的脸上那惊喜的笑容,也照亮了房间里那些蒙尘的旧家具,仿佛为整个空间注入了新的生机。“亮堂了!屋里厢亮堂了!心里厢也亮堂了!小杨热线,真是阿拉的救命绳啊!”吴阿婆激动得紧紧握住我的手,絮絮叨叨地重复着。
我的目光落在杨茶生打开的工具箱里,那卷崭新洁白、质地优良的窗纱上,包装袋上清晰地印着“安义精工”的标识——那是家乡企业生产的、引以为傲的高品质产品。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心头猛地一热,眼眶再次湿润:安义的门窗型材,不仅是他赖以谋生的手艺和依托,更是他服务社会、践行承诺的底气与骄傲!是安义产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在这位普通党员身上完美融合的具象体现!“杨师傅,凭你的技术和口碑,为啥只专注这些‘小修小补’?接些大工程、装修项目,不是更赚钱吗?” 在宛平路一处拥有百年历史的老洋房,看着杨茶生专注地修复一扇工艺复杂的民国式样窗棂,我忍不住提出疑问。杨茶生停下手中的细砂纸,轻轻抚摸着还原如初、散发着淡淡桐油清香的窗棂木纹,目光清澈而坚定地望向我:
“老刘,您看这老房子,金碧辉煌是面子,可住在里面的老百姓,尤其是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最要命、最熬人的,恰恰是这些不起眼的‘小毛病’啊!一扇关不严、漏着‘穿堂风’的旧窗,冬天能让老人整夜咳嗽难眠;一个滴滴答答、关不紧的水龙头,可能就是老人心头日夜的焦虑和浪费的心疼。技术,是我们安义门窗人的根,是吃饭的本事;爱心,是我们党员、我们安义人的魂!‘技术+爱心’,就是我们安义门窗人服务社会、回报乡亲的根和魂!小修小补,修的是门窗,补的是人心呐!”
这份朴素却深刻到骨子里的理念,早已融入他和整个团队的血液。当龙吴路东湾小区一位91岁的老伯因为水斗铁托架锈蚀严重无法现场修复而愠怒质疑时,杨茶生二话不说,自掏腰包买来崭新的配件安装好;当他在服务中发现市场上一些劣质低价门窗材料暗藏巨大安全隐患时,他心急如焚,专程赶回安义老家,凭借多年积累的信誉和党员身份,积极协调家乡有实力的企业,生产更坚固耐用、价格更实惠的优质型材,让“安义制造”安全可靠的口碑,在上海的弄堂深处口口相传。他甚至在经营中不断创新公益模式:设立“小杨爱心基金”(每平米盈利捐出5元),专款用于为孤老、军烈属免费定制安装安全门窗,捐助家乡的希望小学;在他的几家连锁店里,持相关证件的老人、军烈属、残疾人,都能享受到成本价和终身保修的特别关怀。
他曾对我推心置腹地说:“把店经营好,有了稳定的收入,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服务更多人。一点一滴,像涓涓细流,我相信总能汇成大江大河,去滋润更多需要温暖的地方。”
2020年到2022年,疫情的阴霾与狂暴的台风“梅花”轮番侵袭上海,考验着这座城市的韧性,也淬炼着“小杨热线”的成色。热线瞬间化身“战疫堡垒”和“防风堤坝”。杨茶生带领他的志愿者团队逆行而上,化身“大白”穿梭在封控楼宇,肩扛手提为居民配送救命物资、维持秩序;在台风“梅花”裹挟着狂风骤雨扑向上海的前夜,他们身系安全绳,在令人心惊胆战的高空,迎着扑面而来的风雨,攀爬在一栋栋老旧楼房外,挨家挨户进行“门窗安全体检”,用血肉之躯和专业技能,为惊恐的居民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安全屏障。2023年,杨茶生志愿者服务团队荣膺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称号,成为当年唯一获此殊荣的、由在沪流动党员带领的团队!盛大的颁奖典礼上,当璀璨的聚光灯照亮杨茶生那张饱经风霜却无比朴实、写满故事的脸庞时,我坐在台下,心潮澎湃,难以自抑。这份沉甸甸的荣誉,镌刻的岂止是“杨茶生”一个人的名字?它闪耀着三万在沪安义儿女“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的赤胆忠诚,彰显着安义驻外党支部强大的凝聚力与生命力,更是“安义门窗”这块以质量和诚信铸就的金字招牌上,那一抹最温暖、最耀眼、直抵人心的人性光辉!
采访接近尾声,小店外华灯初上,弄堂里飘散起家家户户饭菜的香气,弥漫着平凡生活的烟火气。杨茶生的妻子杨润花,这位默默支持他三十年的贤内助,一边利落地收拾着散落的工具,一边笑着对我说:“老刘,你不要看他小黑板上写下午三点后免费,其实啊,他手机是24小时不关机的!心里装着那些老人,电话铃声一响,他就跟装了弹簧似的,跳起来就跑!拦也拦不住!”
我的目光,再次久久地落在那块被岁月和无数双手摩挲得温润发亮的小黑板上。昏黄的灯光下,它静静地悬挂着,像一座无言的丰碑,默默记录着一条跨越三十载春秋的奉献之路:从“邻里相帮”的赤子初心,到“小黑板”的庄重承诺,再到“小杨热线”这块深入人心的金字招牌。如今,这位被大家亲切称为“老杨”的安义工匠,心中又升腾起新的星火——他正琢磨着构建“小杨热线”云平台,借助数字时代的桥梁,跨越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这份源于安义潦河边的温暖,送达更多需要帮助的角落。
杨茶生,这位来自江西小县安义的门窗工匠,用三十多年光阴里无数个“小修小补”的平凡日夜,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最细微的“毛细血管”——纵横交错的弄堂里,默默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雷锋传奇。他手中那些沾满油污的工具,修复的何止是破损的门窗与管道?更是在修复都市快节奏中日渐疏离淡漠的人心;他胸前那枚擦拭得锃亮、随着他弯腰劳作而微微晃动的党员徽章,闪耀的何止是个人的执着与荣光?更是安义18万门窗产业大军“义利兼济、奉献为荣”磅礴力量的一个缩影!在淘金与淘“义”的人生天平上,杨茶生和他的团队,用无数个浸透汗水的平凡日夜,用一次次毫不犹豫的伸手相助,校准了那枚属于真正的共产党员、属于朴实坚韧的安义人、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最珍贵的精神“准星”——人民至上。这扇用奉献打开的“心门”,比任何华丽的门窗,都更通向光明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