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位没病装病的患者,医术再高明的医生也是回天乏术的。郭蛐蛐出院后,有很长一段时间,米康看着院里的那些病人,总是会在心里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疯疯癫癫的人中有多少人是实实在在的精神出了问题,又有多少人是装疯卖傻的?”
有一次,米康和妻子小鹿谈论起这个话题。妻子的解读给米康打开了另一种思路。
“老公,你还记得《哈姆雷特》的剧情吗?”听完郭蛐蛐事件后,小鹿思索了一会儿,问道。
“我们正在谈论郭蛐蛐,”米康困惑不解地说,“你怎么突然提起《哈姆雷特》了?”
“你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就是。”小鹿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
“记得。”米康只好这样回答。
“哈姆雷特得知父亲被叔父所杀后,开始装疯,巧妙地用一出戏揭露了真相。为了替亡父报仇,哈姆雷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导致了奥菲利娅的发疯。”小鹿有板有眼地说道,“老公,你认真地想一想哈姆雷特的装疯与奥菲利娅的真疯有什么不同之处。”
米康显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没有接应妻子的话。
“奥菲利娅在疯疯癫癫的状态下,最后掉在水里淹死了。”见老公不说话,小鹿又自顾自地说开了,“而哈姆雷特在不需要装疯的时候自然就不疯了,虽然最后在国王的阴谋诡计的撺掇下,哈姆雷特在与雷欧提斯比剑时也中毒身亡。但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绝对是两种死法。老公,在我看来,装疯卖傻比真的精神失常与自杀强多了。装疯卖傻是权宜之计,说明这个姑娘很聪明。”
“郭蛐蛐聪明吗?”与妻子交谈过后,在无数个睡不着的深夜,米康这样问自己。
聪明,因为最终郭蛐蛐摒弃了当狗的欲望,而走了一条人的路线。米康分析,在郭蛐蛐决定装疯卖傻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也许是好几年,她既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也找不到学习的意义。无意义会导致空虚感,而空虚会引发一系列不珍重生命的行为。在现实的困境里,在亲情的期盼里,在学习的重压之下,在分数决定前途的这个观念里,在疲劳的大脑被机械地、被动地、繁重地填充知识的过程中,郭蛐蛐迷失在了语文、数学、物理、生物、化学、英语、地理、政治等这些学科的汪洋里,数学演算让她头疼,物理公式让她苦闷,化学方程式让她忧愁,文言文让她厌恶,什么物种遗传,什么历史人物,什么国际化的语言,一切的一切都像一堆肮脏的腐臭味,令她窒息而反感。郭蛐蛐像一尊塑像一样坐在蜂房般的教室里,每天被灌输这些认为会决定命运、改变命运的知识。可是命运是个什么东西?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她搞不明白。郭蛐蛐只明白学习让她痛苦,那种每年的六月七、八号千万人过独木桥的说法,独木桥那边的一座座名牌大学,是她学习的目标。可是,这个目标是千万人确定出来的目标,是职业选择要求的目标,并不是她的目标,并不是她最纯真的生命渴望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郭蛐蛐迷茫了,活着让她痛苦,学习让她痛苦,郭蛐蛐觉得无论她怎么努力都无法考取父母希望她考取的那所众望所归的大学,她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她的大脑越来越塞不进任何东西,有时她连一加一等于几都不知道,李白的诗她连一句也记不住,物理考试不及格,那些曾经记住的英文单词现在一个也想不起来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谁,模棱两可,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人,一无所知。就这样,日复一日,水深火热,煎熬难耐,终于在某一天,灵光乍现,郭蛐蛐疯了,她的灵魂终于解脱了,她再也不需要负重前行了。以前,她忧愁、苦闷、彷徨、无所适从,烂漫的青春淹没在无休无止的学习的苦海里;现在,她看似疯疯癫癫,神志不清,实则冷眼旁观,用一双散淡、浑浊、冷漠的眼睛清晰地看着这个滑稽的世界、生存在人世间的这些小丑一般的人物如何对待一个清醒的疯子。
这样分析的时候,米康觉得自己的精神也开出了疯狂的花朵。
“小鹿说装疯卖傻是郭蛐蛐的权宜之计,”米康在心中这样对自己说,“这是正确的吗?是权宜之计吗?不,哈姆雷特的装疯卖傻是权宜之计,这是莎士比亚设计好的。而郭蛐蛐的装疯卖傻只是在重压之下的临时起意,难以承受的精神之重使她想到了逃避,而装疯卖傻只是她选择逃避的一种方式而已。当她被送到精神病院后,精神病院对待病人的方式更让她难以接受,于是她只能向现实妥协。出院后继续回学校读书,就是最好的证明。并不是郭蛐蛐最后战胜了自我,而是她没勇气死,只能向现实妥协。而现实要求她履行作为一个人的义务与责任,学生时代就该好好学习。”
工作的五年中,米康曾这样分析过无数病人的精神现状,分析的结果结合自身的经历,米康得出这样的结论:除了飞来横祸与自然死亡,自救是生命唯一的出路,尤其是精神的自救。
今天,与张之琛聊过以后,米康惊喜地发现他终于遇到了知音,那种欣喜若狂的感受就像俞伯牙遇到了钟子期,马克思遇到了恩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