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邱健的头像

邱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8
分享
《振兴长歌》连载

第一百一十九章 土地·不屈的人

艾日克贝西村的清晨,是被一种近乎透明的寂静包裹着的。阳光,那毫不吝啬的金色液体,尚未完全泼洒下来,只是在天边勾勒出一抹淡淡的橘红,温柔地亲吻着远方的轮廓。我喜欢这样的时刻,空气里弥漫着沙土与露水混合的微凉气息,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植物的清香,那是生命在沉睡中悄然吐纳的证明。

这两日,我的脚步总是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到六小队大棚对面的那片土地。七十亩,一个在广袤大地背景下略显袖珍的数字,却在此刻,成为了一个牵动人心的舞台。去年,县农业农村局大刀阔斧,对这片区域的土地进行了统一平整,意图是好的,宏伟蓝图在文件上清晰可见——统一经营,规模效应,现代农业的曙光仿佛已然照进这片古老的土地。而今,崭新的大棚骨架在晨曦中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如同沉默的哨兵,守护着身旁那片刚刚播下希望的二百亩玉米地。那二百亩地,平整如毯,翠绿的玉米苗刚刚破土,带着初生的稚嫩与怯生生的力量,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对未来丰收的无声祈祷。

然而,与这片欣欣向荣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六小队那七十亩“命运多舛”的土地了。

滴灌,这现代农业的精细动脉,本应是滋养生命的甘泉通道。可在这七十亩地上,它却像一个顽劣不堪的孩子,总是在最不合时宜的时候,爆发出惊人的破坏力。五六天,仅仅五六天,那埋在地下的黑色管线,便会“噗”地一声,像被什么无形的力量骤然撕裂,清冽的地下水争先恐后地涌出,不再是温柔的浸润,而是粗暴的漫灌。

我曾不止一次在清晨或黄昏,看到那水漫金山的景象。阳光下,水面泛着刺眼的光,刚刚播下的玉米种子,那些承载着农人汗水与期盼的小小颗粒,还未来得及在温暖的土壤中扎根,便被这突如其来的洪流裹挟着、浸泡着。泥土变得泥泞不堪,一脚踩下去,便是一个深深的凹陷,拔出脚来,鞋上便糊满了黄褐色的黏土,沉甸甸的,如同农人此刻的心情。

“又爆了!”

一声带着无奈与焦躁的呼喊,往往会打破清晨的宁静。接着,便是几个黝黑的身影,扛着铁锹,拎着工具袋,匆匆赶来。他们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也是这反复无常的管线最直接的受害者。

他们沉默地挖开湿漉漉的泥土,寻找那“罪魁祸首”——爆裂的管口。水声“哗哗”作响,像是在嘲弄他们的徒劳。泥水溅在他们身上,裤腿很快就湿透了,紧紧地贴在皮肤上,想必是冰凉刺骨的。找到爆点,截断,更换,连接,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熟练,熟练得令人心疼。这已经是多少次了?我默默地数着,却早已模糊。

修好了。水流重新变得温顺可控,沿着预设的轨道,一滴一滴,渗入干渴的土壤。农人们抹一把额上的汗珠,混着泥水,在脸上留下一道道狼狈的印记。他们直起腰,望着那片被水泡过的土地,眼神复杂,有疲惫,有无奈,也有一丝不肯熄灭的希望。

“重新播吧。”艾合买提大叔的声音沙哑,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韧。

于是,播种机再次轰鸣着驶过这片土地,将新的希望重新埋入。阳光下,那些刚刚经历过一场小型“洪灾”的土地,在农人的努力下,又恢复了些许平整。我仿佛能听到那些种子在泥土中发出的微弱的叹息,它们在想什么呢?是在抱怨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还是在积蓄力量,准备下一次的萌发?

然而,好景不长。五六天后,几乎是同样的地点,或者相隔不远的地方,那该死的管子,又爆了。

“唉——!” 这次,连艾合买提大叔都忍不住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那叹息里,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失望,愤怒,却又无处发泄。像是憋了一肚子火,却只能对着这片广阔而沉默的土地。

修了又爆,爆了又修,修好了又播种。这个怪圈,像一个无形的魔咒,紧紧地缠绕着这七十亩地,也缠绕着这些朴实的农人。我看着他们一次次重复着同样的劳动,那种感觉,就像古希腊神话里推着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明知巨石会滚落,却不得不一次次将它推向山顶。

这其中,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是管材的质量不过关?是铺设的技术有瑕疵?还是这片土地的土质有什么特殊之处,对这些现代化的设施格外“排斥”?我不是农业专家,无法给出专业的判断。但我的心,却随着这反复的爆管、修补、播种,而起起落落。

我曾试图与艾合买提大叔聊聊。他蹲在田埂上,卷了一支莫合烟,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有些迷茫,也有些固执。他说:“统一弄是好事情,省心,省力。以前各家顾各家,水渠也乱,地也不平。现在你看那二百亩,多好!”他指了指旁边那片生机勃勃的玉米地,脸上露出一丝欣慰。

“可这七十亩……”我欲言又止。

他深深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这地,邪性!像跟人较劲一样。不过,人还能让尿憋死?修!爆了就修,修了就种!总有它服软的时候!”

他的话语里,有一种近乎悲壮的执拗。这让我想起海明威笔下的老渔夫圣地亚哥,那种“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精神,在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身上,以一种更沉默、更日常的方式体现出来。

新建大棚的白色薄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那片二百亩玉米地的翠绿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现代农业的美好图景。然而,就在这幅图景的边缘,这七十亩地的反复折腾,却像一根细细的鱼刺,卡在那里,不甚起眼,却让人无法忽视。它提醒着我们,任何宏大的叙事,最终都要落实在具体的细节上;任何美好的愿景,在通往现实的道路上,都可能布满荆棘与坎坷。

我常常在想,这片土地,它是否也有自己的记忆和脾性?它习惯了千百年来粗放的耕作方式,习惯了季节的自然更替,对于这些突然而至的“精细化管理”,它是否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那些深埋地下的管线,对于它而言,是外来的“入侵者”,还是帮助它焕发生机的“助手”?

或许,这只是我一个文人的臆想。但当我看到阿不都那年轻的脸上,因为一次次的徒劳而掠过的一丝灰心;当我看到艾合买提大叔在夕阳下,独自一人徘徊在那片问题土地旁,佝偻的背影被拉得很长很长,我的心便会不由自主地揪紧。

这不仅仅是七十亩地和几根滴灌管子的问题。这背后,是农人对丰收的渴望,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与自然、与现代技术之间,一种微妙而复杂的互动。这反复的爆管与修补,像一个隐喻,诉说着在进步的洪流中,那些不那么和谐的音符,那些被忽略的个体感受。

傍晚,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了瑰丽的紫红色。六小队大棚的轮廓在暮色中显得有些朦胧。那二百亩玉米地,在晚风中沙沙作响,像是低声吟唱着摇篮曲。而那七十亩地,刚刚又经历了一次修补,水,暂时停歇了它的肆虐。农人们已经散去,留下新翻的泥土和尚未干透的水渍。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或许,管子还会爆。或许,他们还会继续修,继续播种。

我站在这片土地旁,感受着晚风带来的凉意。风中,似乎夹杂着泥土的叹息,也夹杂着一种不屈的生命力。这片艾日克贝西村的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人们,他们就像这戈壁滩上的胡杨,坚韧,顽强,在一次次的考验中,默默地扎根,生长。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