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邱健的头像

邱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8
分享
《振兴长歌》连载

第一百二十章 发展·代价

对艾日克贝西村的土地,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如同一缕若有若无的炊烟,缠绕在我的心头。记忆中的艾日克贝西村,是一块璞玉,粗粝的外表下,自有其温润的光泽。那时,风是干净的,带着沙枣花的微甜,或是远处雪山的清冽。天空,也蓝得像一块巨大的、毫无瑕疵的蓝宝石,偶尔有鹰隼盘旋,翅膀的影子在地面上悠然划过,那是一种令人心安的辽阔。

如今,艾日克贝西变了。是的,它无疑是发展了。一排排崭新的砖房,取代了昔日低矮的土坯屋,屋顶上闪亮的红房顶,在阳光下折射出一种现代生活的自信。村口那条曾经坑洼不平的土路,也铺上了柏油,汽车驶过,不再是黄土弥漫,而是留下几声清脆的胎噪声。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村子边缘那几片连绵的大棚,在苍黄背景下,它们像一片片突兀而又生机勃勃的绿洲,闪烁着某种希望的光芒。这些大棚里种出的反季节蔬菜,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孩子们的书包更鼓了,女人们的笑容也更明亮了。

我走近那些大棚,试图去感受那份丰收的喜悦。阳光透过塑料薄膜,棚内温暖如春,一垄垄绿油油的作物,确实让人心生欢喜。然而,我的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大棚外围那些蜿蜒的水渠吸引了过去。

记忆中,这些水渠是村庄的血脉,它们从远方的雪山引来生命之泉,滋养着这片土地,水声潺潺,清可见底,偶尔还能看见几尾小鱼在水草间嬉戏。孩子们夏天最爱在渠边玩耍,捞鱼摸虾,或是将纸折的小船放入水中,看它载着童年的梦想悠悠远去。可现在,我眼前的景象,却让我心头一沉。

水渠依旧在那里,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清澈。水流变得浑浊而缓慢,像是老人疲惫的叹息。水面上漂浮着一些不可名状的碎屑,有褪色的塑料包装,有烂掉的菜叶,甚至还有一些散发着微弱异味的泡沫。渠壁上,挂着一些被水浸泡得发胀的杂物,像是一道道丑陋的伤疤。那曾经是生命之水的通道,如今却更像是一条被遗弃的排污沟。我仿佛能听见水流在呜咽,它在诉说着什么?是发展的阵痛,还是被忽视的哀愁?我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揪了一下,微微作痛。

我沿着水渠漫无目的地走着,视线所及,那种痛感愈发清晰。大棚带来了富足,但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副产品”。一些破损的农用薄膜,被随意丢弃在田埂上,风一吹,便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像是在绝望地招手。用过的农药瓶、化肥袋,也星星点点地散落在各处,它们曾经是丰收的助手,如今却成了土地沉默的负担。

生活垃圾,更是以一种触目惊心的方式宣告着它们的存在。在一些房屋的背后,或者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堆积着各种各样的生活废弃物。食物残渣、废弃的衣物、破损的塑料制品……它们杂乱无章地堆叠在一起,散发着一种混合的、令人不快的气味。村里人处理垃圾的方式很简单,也很原始——焚烧。一把火,似乎能将所有的污秽都化为青烟,消散在广阔的天地间。垃圾的成分也简单,多是些枯枝败叶、瓜皮果核,烧起来,空气中甚至会弥漫着一种特殊的、略带焦香的气息。

然而,时代变了,垃圾的“内涵”也变得复杂起来。

我走到村子西头,那里是二小队的地界。几户人家正在翻盖新房,红砖水泥堆得像小山一样。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机器的轰鸣声,昭示着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新房子,意味着更好的生活,这本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可是,当我的目光从那些崭新的墙体移开,落在周围的空地上时,一种更深的无力感攫住了我。

建筑废料,像一座座小型的丘陵,突兀地横亘在那里。碎砖烂瓦、断裂的木料、废弃的钢筋、破损的石棉瓦……它们以一种粗暴而直接的方式,侵占着原本属于青草和野花的土地。这些东西,冰冷,坚硬,毫无生气。它们不像生活垃圾那样,至少还能在腐烂中回归部分的自然,它们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顽固分子”,是大自然的“消化不良”。

一阵风吹过,几只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像断了线的风筝,从垃圾堆里挣脱出来,打着旋儿,飘飘摇摇地飞向空中。它们掠过新房的屋顶,掠过光秃秃的树梢,掠过孩子们嬉笑的脸庞,最终,有的挂在了远处的电线上,像一面面破败的旗帜,在风中瑟瑟发抖;有的则落进了干涸的田地里,与尘土为伴。这景象,竟有一种荒诞的诗意,一种令人心碎的无奈。风,曾经是艾日克贝西的信使,传递着花香与鸟鸣,如今,它却成了这些“白色污染”的搬运工,将它们散播到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更远的地方。

我仿佛看到,这些塑料袋,它们是地球无法消化的眼泪,是现代文明在欢歌猛进时,不经意间洒落的、难以拾起的碎片。它们在阳光下闪着廉价的光,却又那么执拗地存在着,提醒着人们某些被遗忘的代价。

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以前烧垃圾,烟火过后,地上一片干净。可现在,这些建筑垃圾,这些塑料制品,怎么烧?烧不掉,烧不尽。那些坚硬的砖石瓦块,火焰对它们无可奈何;那些塑料,一旦点燃,便会冒出乌黑的、刺鼻的浓烟,那烟雾,比冬日的寒风还要呛人,熏得人睁不开眼,喘不过气。据说,有几次尝试焚烧,结果浓烟滚滚,不仅污染了空气,还险些引燃了旁边的草垛。从此,这些“烧不掉”的垃圾,便成了村里人心中一块沉甸甸的石头,一个头疼不已的难题。

它们就那样堆着,一天天,一月月。新的垃圾不断加入,旧的垃圾在风吹日晒中,慢慢变得更加丑陋。我甚至能想象,雨水冲刷过这些废料堆,那些溶解了化学物质的污水,会怎样悄无声息地渗入土壤,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水源。

这是一种怎样的发展呢?我们追求着更好的物质生活,渴望着摆脱贫困,这本没有错。艾日克贝西村的村民们,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让土地上生根发芽,让新房在旧宅基地上拔地而起,这本身就是一部值得书写的奋斗史诗。然而,在这部史诗的华丽篇章背后,那些被忽视的、被遗弃的角落,那些呜咽的水渠,那些随风飘荡的塑料袋,那些烧不掉的建筑废料,它们像一个个细小却尖锐的问号,拷问着我们:发展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得到的,和我们失去的,是否成正比?

我站在一片狼藉的建筑废料旁,夕阳的余晖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的村庄,渐渐升起了袅袅炊烟,那是生活的常态,是人间的烟火。可我心中的那份沉重,却如同这些废料一般,难以轻易搬开。我知道,艾日克贝西村的问题,绝非个例。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地方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我想起泰戈尔的诗句:“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艾日克贝西村无疑是“飞过”了,它从贫瘠走向了相对的富足。可是,这片天空,这片土地,却留下了太多“翅膀的痕迹”——那些垃圾,那些污染,它们是发展这只巨鸟飞过时,抖落的沉重羽毛。

也许,真正的进步,并不仅仅在于物质的丰盈,更在于我们如何与这片土地和谐相处,如何在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不仅仅需要智慧,更需要一份长远的眼光,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风,又起来了,带着些许凉意。几片塑料薄膜在不远处的垃圾堆上,发出更加急促的声响,像是在催促,又像是在叹息。艾日克贝西村的夜色,即将降临。我不知道,这个曾经纯净的村庄,它的明天,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那份因发展而带来的喜悦,此刻在我心中,却被一种更深沉的忧虑,染上了一层复杂的底色。这代价,我们真的付得起吗?或者说,我们是否应该寻找一条更智慧、更可持续的道路,让发展不再以牺牲环境为前提?这些问题,在艾日克贝西村的黄昏中,久久盘旋,挥之不去。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