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邱健的头像

邱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1
分享
《振兴长歌》连载

第一百二十五章 桑野无华·眼底生辉

艾日克贝西,五月刚过,灼灼的阳光已开始在疏附大地上倾泻它毫不吝啬的热情。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带着微醺感的甜腻气息——那无疑是桑葚熟了。

是的,桑葚,在艾日克贝西,它是极其普通的。普通到什么程度呢?几乎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道路两旁,都有那些枝干遒劲、叶片肥厚的桑葚树。它们仿佛是这片土地的胎记,从不知哪一个久远的春日萌芽,历经风沙的洗礼,在岁月的枝丫上,一年一年结出那些紫黑、油亮的小颗粒。孩子们的手指和嘴唇,在整个五月到六月初,总是带着洗不净的、像墨汁又像血迹的印记。乡亲们也不稀罕,那些熟透了掉落下来的果实,常常被鸡鸭啄食,或者融入尘土,化作滋养下一茬桑葚的泥土。它们就在那里,如同呼吸般自然,如同头顶的蓝天白云般理所当然。

可这几日,尤其当五一的喧嚣渐渐沉淀,当那条通往辽园镇的乡道两侧,那些平时不被人关注的桑葚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几近黑色的桑葚时,一种不一样的风景,悄然上演了。

是的,今年五一过后,路过疏附县往塔县去的游客明显多了起来。那些自驾游的车队,像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线,载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渴望。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选择了一条平时游客不走的线路——就是这条通往辽园镇的乡间小道。这条路,它没有国道般笔直宽阔,也没有旅游专线般被刻意修饰,它更像是一条流淌在田埂和村落间的静谧小溪,弯弯绕绕,带着泥土的温度和草木的清香。而此刻,它成为了一个连接着两个世界的舞台。

这里的一切,对内地游客来说,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与惊喜交织的体验。他们不满足于在景区走马观花,他们要触摸真实,感受生活。于是,我们常常能看到,那原本只有农用车辆和偶尔几辆摩托车经过的乡道上,忽然,一辆辆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私家车,会猛地打起双闪,缓缓停靠在路边。车门打开,涌下三三两两的游客,他们手里举着手机,或单反,眼神里闪烁着孩童般的好奇。

他们在新奇地拍摄这边的风景——那些土墙泥屋,那些带着浓郁异域风情的院落,那些在巷口休憩的老人,还有那些在门口玩耍、眼睛清澈如泉的孩子。他们的快门声,像是雨点般密集,又像是某种节日的礼赞。而他们,在捕捉这些画面时,也无意中给当地的维吾尔族同胞们带去了一道不一样的风景——那是一种被好奇凝视,被快门捕捉的,带着些许陌生又些许新意的日常风景。维吾尔族乡亲们呢?他们大多只是安静地、友善地回望着,眼神里闪动着一种不言而喻的了然,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因被关注而生的微小乐趣。

而最让他们驻足的,最让他们惊呼出声的,便是那些几乎触手可及的桑葚。它们从无人问津,忽然间成了明星。那些平日里只在精致果盘中见过规整浆果的人,此刻正笨拙而又充满孩子气地,伸出手去,去触碰那些挂满枝头、看似普通却又饱含野趣的紫黑精灵。

“哇!这是桑葚吗?好多啊!”

“天哪,竟然就这样长在路边,随便摘吗?”

“快看,这个颜色多漂亮,简直是天然的染料!”

听着他们的惊叹,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甚至有些笨拙地,从枝头捋下一颗颗饱满的桑葚,然后迫不及待地塞进嘴里,那一瞬间,眉眼间绽放出的,是纯粹的,不加掩饰的,被大自然慷慨馈赠的喜悦。他们的指尖很快便染上了深紫,嘴唇也变得乌黑,可那份快乐,却像夏日最清凉的风,吹散了旅途的疲惫。有年轻的姑娘,会因为指尖的颜色而惊呼,然后又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下这“战果累累”的双手,发到朋友圈,配上文字:“看,我在新疆,吃到了野生的桑葚!”那语气里,是满满的炫耀与满足。

我常常想,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化学反应。桑葚,对于艾日克贝西的人来说,是童年夏天午后口渴时随手可得的甘甜,是奶奶熬制桑葚酱时弥漫在厨房的香气,是融入骨血的生活底色。它无需被赞美,无需被特别对待,因为它就在那里,像空气,像阳光,像每一声古老的呼唤。而对于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它却是一种发现,一种奇遇,一种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本真。他们采摘的不仅仅是果实,更是一种久违的野趣,一份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或许,我们都太习惯于把“普通”与“平凡”画等号,而忘记了,在不同的眼睛里,哪怕是寻常到尘埃里的事物,也能折射出璀璨的光芒。那些被当地孩子随意抛掷的桑葚核,在游客的眼里,可能都值得被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当作一份独特的纪念。

而最让当地人高兴的,是内地人的“大手笔”。这一点,几乎不用去细问,从那些在路边摆摊的老汉们口中,你就能听出端倪。他们脸上那被阳光和岁月雕刻出的皱纹里,似乎都藏着笑意。

“阿达西(朋友),今天又卖出去了多少甜瓜?”

“哎,今天又来了好几拨人!甜瓜?不多说了,十几二十个那是轻松的!” 老汉摩挲着他那被阳光晒得黝黑、指节粗大的手,语气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还有那蜂蜜,你看看,这都是我们自己养的蜜蜂酿的,纯的!他们啊,一买就是两三罐,说城里可买不到这么好的!”

他那双常年劳作的眼睛,此刻闪烁着精明而又朴实的生意人的光芒。“烤馕和烤包子也卖得快,尤其烤包子,他们一闻到那味儿,眼睛都亮了,‘再来几个,再来几个!’他们还拍照,说是要发到网上,让更多人来看!”

老汉说着,咧开嘴笑了。那种笑容,不是暴发户式的张扬,而是一种来自土地的,带着满足和感恩的、淳朴的笑。这笑容,像极了那些在枝头被阳光晒得饱满欲滴的桑葚,饱含着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馈赠。

如今,因为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因为他们的好奇,他们的消费,它似乎被轻轻地摇动了,那些曾经静默的能量,开始缓缓地流动起来。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没有高楼拔地而起,没有霓虹闪烁街头。它只是让生活多了一丝涟漪,让老汉的甜瓜卖得更快,让孩子们买新铅笔的愿望更容易实现,让那些曾经被视为“普通”的桑葚,重新焕发出它的价值与意义。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将乡道染上一层暖意。车队渐行渐远,留下淡淡的尘烟。路边的桑葚树,依然静默地立着,枝头上的紫黑果实少了些许,却仿佛因此而更加醒目。那些被游客采摘过的枝条,空缺处隐约可见,像是一面无声的镜子,映照着短暂的相遇,和无声的告别。

可我知道,当明天清晨的阳光再次洒满时,新的游客会踏上这条路,新的惊叹会回荡在乡道两旁。而艾日克贝西的桑葚,也还会继续在那里,一年一年地,像个老朋友般,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那些能从“普通”中发现“不凡”的眼睛。它们,是连接两个世界的紫色精灵,是艾日克贝西向远方发出的,最甜蜜、最朴实,也最深情的邀请。这,就是艾日克贝西的桑葚,它不只是一种果实,它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一种文化的桥梁,一种关于“看见”与“被看见”的温柔故事。而我,作为一名过客,有幸被这故事中的一幕,深深地触动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